全球供应链日趋走向“本土化”,是在当前各国在政治安全意识的驱动下,呈现出的另一个新趋势。有海外财经观察者指出,在趋于“碎片化”的世界中,任何暴露点都是失败点,任何无法消除自身复杂性的制造系统都将无法生存。因此有人预测:过去那种数十家地理位置隔绝的供应商构成单一庞大供应链的模式将消失,未来供应链将变短很多。而成功的制造业体系将转变成两种新的、相互支援的形状。第一种是在一个地点执行更多制造步骤,以尽可能消除供应链风险,这意味这些制造业的核心设施将变得体量更大,比如航空航天供应链,各个国家更愿意在国内完成研发和生产制造;第二种是提供零件的微型设施,它们可以迅速吸收资本、技术、新设计和新工人,并生产订制或快速变化的零件,并进一步提供给那些更大的核心设施使用,比如半导体全球供应链,欧美日韩、东南亚、中国等,各自负责研发和生产制造的不同分工,从而组成完整的半导体产业。这种情况下,制造商只有两个选项,选项A是在制造过程中尽可能预先库存大量产品,包括制成品,而仓库最好设在主要人口中心边缘;选项B是尽可能放弃传统的制造程序,并在尽可能接近最终消费者的地点进行全部程序的制造。近来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发展变化,就可以视作典型案例。过去,每辆汽车的三万个零件都有各自的供应链。由于每个零件都有各自的劳动力要求和成本结构,所以许多不同国家参与了多样且纷杂的不同生产步骤,且经常互相扮演彼此品牌和市场的供应商。在一辆福特汽车使用德国变速箱,或在一辆吉利汽车使用墨西哥汽缸,或在一辆宝马汽车使用马来西亚电线……但这么密切的工业互动如今正在消失。随着供应链变得越来越短,生产与消费将在同一地点进行。中国大陆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正加速扩张和迁往欧洲市场,就是基于这个逻辑。比亚迪2023年业绩预告显示,2023年全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海外销量24.3万辆,同比增长334.2%,其出海的核心策略之一就是当地建厂,当地销售。2023年7月,比亚迪宣布在巴西建厂,整车计划年产能达15万辆;2023年9月,乌兹别克斯坦国有控股汽车集团宣布将与比亚迪共同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工厂一期/二期计划年产50万台,三期竣工后产量达到30万台;2023年12月,比亚迪深化布局欧洲市场,宣布将在匈牙利赛格德市建设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是中国大陆电动车厂商在欧洲建设的首个乘用车生产基地。随着“当地制造,全球销售”正变为“当地制造,当地销售”,全球市场碎片化趋势之下的供应链将特别重视简单和安全,正如旧体系重视成本和效率。由于各国政策推动更多产业链环节近岸建设,形成集群出海的现实需求。中企工业供应链出海目前已开始形成类似的产业集群式打法。以产业链为载体,龙头企业协同拓展,汇聚工厂外贸、代理渠道、在地供应链、产业金融等各方资源整合,逐步强化产业链的海外影响力和供应链枢纽功能,形成更强的国际化”链主”效能。
▍“创新力”取代“工业化”,决定着供应链的核心能力
旧工业时代的一大进步是,低技术劳动力可以在流水线赚取合理的收入。但现在呢?制造业对最低技术工作的需求将消失,而最高技术工作的报酬将大幅升高。对单纯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国家而言,这将是一场灾难。在地缘政治分权、人口减少和技术变革的趋势席卷全球市场之际,未来,低技术劳动力的工作将变得少之又少。此外,更短、更简单的供应链将减少制造业的整体工作机会。这就导致每个国家都必须设法加强自己的国内制造体系,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那些最有能力整合资源、制造产品、积累信誉,甚至能在自身区域外实现大规模销售的地区,将成为全球化供应链中更高级的玩家。从目前的制造业体系来看,这些能力中最核心的是科技创新能力。近几年半导体供应链回流美国,背后原因就是美国制造业的高科技附加值。半导体的制造是一个极其困难、昂贵、精确、更集中的过程。从二氧化硅粉末的熔化到把液态硅拉成晶体,再到把晶体切片成芯片,芯片的蚀刻、掺杂和烘烤,再到把晶圆制成单独的半导体片,再到将这些难以置信的精细部件封装到具保护作用的框格,以便用在GameBoys、智能型灯泡和笔记型计算机中,这一切通常都在同一设施中完成。每个步骤都必须在无尘室中完成,因此与其用清洁链运输来运送产品许多次,不如在同一地点完成所有操作会更安全可靠。过去,中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能做出半导体芯片。但现在,这个供应链正在发生迁移,由于需要很高技术的工人、极其可靠的电力供应,和一系列大规模制造支持的系统,而大多数半导体晶圆厂设施别无选择,只能迁往美国。美国制造业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极高的附加价值。它参与用于服务器、笔记型计算机和智能型手机的高端芯片的大规模制造,即使是在全球化产业外移的高峰期,美国的芯片生产仍占全球芯片总值的一半,虽然以芯片数量计算只占大约九分之一。在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创新力”将取代“工业化”,决定着国家或企业主导供应链的能力。同样,全球化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即中国大陆,也在不断丰富和提升自身的该项能力。罗兰贝格于近期正式发布的《罗兰贝格“预见2024”中国行业趋势报告》表示,受益于中国大陆产业链的整体优势,外资研创型机构将加速集聚并进一步提升权重。外资研发中心加快在中国大陆布局,且选址从只考虑一线城市,转向也考虑贴近产业集聚地的中心城市。存量外资研发中心的权重持续提升,研发投入规模加速扩张,获取更大独立决策权限。更多面向全球市场的外资新品研发、新技术验证被放到中国大陆,中国大陆的技术路线和创新生态正在更多牵引全球市场资源。从衣服鞋帽到机电和光伏产品,中国企业如今走出去过程中,技术创新的力量越来越被凸显。虽然已是老生常谈,但“技术重塑商业”逻辑大行其道的当下,中国企业更应把创新力作为逐鹿全球的主要驱动力。具体到实际操作中,数字化技术提升运营效率,制度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商业模式创新提高发展速度……在全球供应链重塑中,发挥出创新力量的企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在2024新年致辞中曾提到:“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化,我们坚信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是最确定的发展趋势。”我们正在进入的新世界,适应动荡将成为新常态。运输、金融、能源和工业原材料取得的改变,将使供应链体系变得更碎片、分裂,甚至可能出现短暂的倒退,但人们相信这不是故事的结局——正在成型的新世界还将出现不同的变化和机会,而在这个过程中,持续创新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成为企业“穿越牛熊”周期的利器。(四分仪Quad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