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24北京车展——流量与技术的较量

2024-05-08 10:53

  近两年最成功的国产新势力品牌——理想及其产品定位成为学习对象,使合资、自主品牌、造车新势力都有跟随,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在做自己的“理想L8/L9”,策略也是“惊人的相似”:相似的尺寸,相似的配置,售价大约是理想同类产品的50~60%,市场同质化和内卷程度可见一斑,然而不从众的车型可能更赚钱。

  从模仿到创新曾经是一时之选,但随着汽车市场从增量到存量竞争的转变,简单的本地化生产和竞品模仿很难保证竞争力,一些转型较快的自主品牌和新势力品牌,从用户需求出发,正向开发,让产品有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流量经济的大潮下,车圈也不例外,追求流量无可厚非,但回归产品本身、关注技术趋势,才是造车人的“正事”。从汽车工业长期发展角度来看,流量不应该被资本裹挟,而是要把真正对产品认知好或坏的事情让社会评价,让用户评价。

  汽车企业在竞争中的长治久安,还是要打技术牌的,汽车制造业的核心,终究还是要回归到技术与产品本身,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技术的深度与广度,才是决定车企之间决胜的关键所在。

  车圈淘汰赛依然在继续,从长远视角来说,只有真正把握造车技术内核的车企,才有机会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领先优势,全面领跑新能源下半场。

  三、如何处理好

  中国车企曾经的创新令世界瞻目,今天的创新还需加油,这就需要处理好流量与技术的关系,处理好二者孰重孰轻的问题。

640.png

  不少车企的掌舵人对流量与技术的关系还是有清醒的认识的,不少人说,华为有体系竞争力,小米、雷总有流量,但我们对自己的方向和核心能力(产品技术、服务、社区)还是非常有信心的,任何竞争,最后还是要回归商业品质,回归产品和服务的本质。

  扪心自问,车企大佬是看重技术的,但在流量营销的裹挟下,能否静下心来做技术呢?如果尽凭流量造势,技术跟不上,销量猛增,很快就暴露出品质方面的问题,没有产品力支持,出货量再大也无法持续,反而会让问题暴露得更彻底。

  以产品体验为方向的“卷技术”,才能让整个行业回到良性竞争轨道上去,实现良币驱逐劣币,很多体量并不大的细分市场,不是因为用户没有需求,而是产品不够极致。

  技术的创新,不仅是落地在生产环节,而是落地在汽车制造一整套体系之中,我们常常说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对汽车工业来说尤其重要,其重点在技术和供应链资源的重组,需要汽车制造商的团队有开阔的技术视野、深厚的预研深度,以及对供应链资源的深刻理解和深度把握。

  被技术革新甩下,车企将迅速归于沉寂,威马就是例子,曾经的高光时刻远去,留下的只是一地鸡毛。

  对于传统车企大佬来说,并不擅长制造热点和舆论博弈,与其如此,还不如将更多精力放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上,对于汽车工业,这种超长的回报周期更加考验企业坚定技术的韧性和耐力。

  在北京车展上,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汽车圈惯以营销见长的“蔚小理”,此番面对华为、小米的强势入场,也开始打起了“技术牌”,蔚来李斌说,“用户还是因为产品买你的车,不是因为流量买你的车“。

  必须承认,随着技术进步、创新的发展,汽车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丰富,最主要的导向是,从功能实现的技术转变为技术支撑的产品体验。

  中国是全球创新、创业的热土,对于产品技术导向的创新有深刻的认识,我们常常说性价比,其实性价比里起决定因素的是高品质,没有技术的创新、设计的进步、体验的提升,就会陷入片面追求低价的低水平竞争,这是我国曾经出现过的令人心痛的现象:消耗大量的资源,导致制造业和消费者都无法获得更大的收益。

  零距汽车的朱江明,面对新能源汽车价格战频发,多次强调全域自研,即通过零部件的自研、自产,进而降低整车成本和售价。

  我们常常强调产品的未来属性,对于凝聚各领域智慧的汽车产品更是如此,那么,什么是未来属性?是代表着未来趋势的,这样说还是比较抽象,具体地说,给车友带去全新体验的车型是未来属性。

  汽车制造商要注意的是,高端车固然重要,能为企业带来超值利润,但也要同时从普通用户视野,从最广大用户的角度去思考用户的真实需求、产品定义和设计方向,具有用户洞察素养和对用户体验的深刻理解,才能推出大众化的汽车车型,从而取得规模效益。


  回顾世界汽车制造史,1908年福特改革了汽车生产方式,通过标准化和流水作业,大大降低了汽车的生产成本,推出了大众车型(T 型),上市第一年就销售了一万辆,打破了销售纪录。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汽车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智能化的无边界竞赛,也包括硬件(底盘、架构、动力)技术发展,在本次车展中,已见端倪,在电动化上半场向智能化下半场迈进的中国汽车市场,曾经“不太起眼”的硬核技术,也引起了车企的重视。

  传统车企在这方面自身具有深厚的技术储备,于是开始深度挖掘,不约而同地开始提升车辆的这些“硬性指标”,比如时下大热的比亚迪云辇-Z技术,就在仰望U7上首发亮相,其以4个高度集成化的悬浮电机替代传统的液压减振器,调节响应速度快至10毫秒。

  再比如,车展上吉利银河则带来了GEA全球智能新能源架构、银河11合1智能电驱、AI数字底盘、碳化硅混合驱动集成、天地一体化卫星科技等行业最新科技,是全球首个“硬件、系统、生态、AI”四位一体的AI智能架构。


  尽管车展上观众目光更多地转向华系品牌,非华系品牌同样在倚靠成熟的造车理念和品牌经营理念来调整在华的重心,寻找新的生存之道,如果处理不好流量与技术的关系,中国自主车企可能是短暂的繁荣。

  结语:汽车企业不仅需要流量的加持,同时也需要技术的赋能,因此,从车企大佬到普通员工,需要一种坚守初心、精雕细琢的团队能力和修养,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精神,我们希望看到,崭新的中国汽车产业链带来的技术成果不但可以赋能本土品牌,更能惠及众多跨国汽车巨头。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