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阿里的一句调整,一次划拨,就能让菜鸟完全独立吗?不可能,就目前来说,菜鸟难言独立,依赖症将长期存在,菜鸟想要独自突围,可能还有难度。
二、并非坏事
菜鸟成立之初,主要目的是满足阿里电商平台上买卖双方的物流服务需求,做的是技术平台,通过三网战略,与阿里电商业务全面打通,是社会化物流协同、以数据为驱动力的平台,那么,从本质上来说,菜鸟究竟是物流公司?还是科技公司?答案不同,就会有巨大的估值差异,标榜为科技公司,菜鸟真的具有强有力的科研水平吗?
近年来,关于菜鸟运营模式的争议与质疑声愈发高昂,当时的菜鸟经营方向,是马云的决策,但马云的所有决策,就都是对的吗?这个问题,即使很多阿里人内心深处,也不敢说没有疑惑。
菜鸟分拆,或者说的好听一点是“生产关系调整”,对于菜鸟自身来说,并非是坏事,移出部分业务后,菜鸟可以说是轻装上阵了,有助于菜鸟把自身物流职能更加凸显出来,让过去一部分重心向技术偏移的菜鸟回归到物流本身定位,菜鸟的业务目标将更加清晰。
明确了自身发展方向,菜鸟从一家互联网物流科技平台,“真正”转型为一家物流公司,专注物流运营。没有了阿里集团的托底,是增加了后顾之忧,但压力之下,菜鸟可以放手创新服务产品,大刀阔斧改革。
更重要的是菜鸟开始“定位纠错:菜鸟成立之初的定位不是物流公司,而是一个数据协同的平台,然而近年,菜鸟早已不再是一个平台,已从“菜鸟物流”成为“物流菜鸟”,已经从所谓的平台战略中跳脱“破圈”,渐渐要成长为一家实实在在的物流公司了。
此次调整,重点是“具有自营能力的业务”将保留在菜鸟,“依托平台的职能”将回归平台管理,这也是定位纠错的重要举措。
菜鸟借此调整机会,更要做的是“服务对象纠错”,菜鸟生于阿里,其战略布局也无不服务于阿里,阿里核心电商业务的扩张方向时刻引导着菜鸟的战略布局,发展至今,菜鸟作为阿里大生态的物流底盘作用已经非常明确。
阿里巴巴在核心电商业务之外有三大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其中蚂蚁金服为资金流的基础设施,阿里云为数据流的基础设施,菜鸟则承载起物流的基础设施重任。
菜鸟成为阿里巴巴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菜鸟与阿里电商长期保持紧密合作,双方团队在国际商业园区联合办公、菜鸟还为淘天的“退货免运费”提供支持……
作为一家拥有独立股权架构的公司,菜鸟一直秉承阿里大生态的意志,对其自身发展的定位不利,没有自己的战略规划,会丧失市场上的战略机遇,其实,菜鸟早想做它想做的事。
近年菜鸟从上到下都在强调,菜鸟不仅要服务好阿里电商生态体系内的客户,也要更好服务好外部客户。为了匹配内外部客户发展变化和需求趋势,菜鸟在内部组织结构上做了非常多的调整和变化,成立专门团队,匹配不同客户需求,来确保资源、服务等方面不发生冲突。
菜鸟强调,不管是哪一客户,菜鸟都能基于客户需求去为其打造更好的、更极致的、更有竞争力的服务,以面向开放市场赢得竞争优势。
菜鸟集团董事长蔡崇信在2024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表示:“阿里巴巴鼓励和推动菜鸟面向开放市场构建物流网络,在服务好阿里电商的同时服务多元化客户需求,成为全球商业伙伴共同的基础设施。
菜鸟集团CEO万霖曾在峰会现场表示:“菜鸟成立了专门的团队,来服务外部客户,确保在资源、优先级上不会冲突。”
菜鸟在去年10月底开始接入京东非自营平台,京东第三方平台用户可以使用菜鸟速递提供的送货上门,11月底,菜鸟速递还接入东方甄选;另一方面菜鸟也在大力发展跨境订单,已于去年加大对外单的投入,并开始承接Temu等跨境电商公司的部分业务。
过去十年来,我们认识的菜鸟业务布局庞大,从B端到C端,从消费到产业,从科技到金融……都能看到其身影和触角,让外界对菜鸟的认知和战略定位都比较模糊——菜鸟到底要做什么、想做什么?
2021年时,菜鸟为自己明确了新的战略定位——一家以客户价值驱动的全球化产业互联网公司。不错,十多年来,不可否认一个客观事实是,菜鸟所打造的物流产业互联网模式正在改变中国快递物流的面貌。今天,电商平台业务移交给淘天,菜鸟真正成为一家物流公司,菜鸟终于明白了,是要做纯粹的物流。
菜鸟集团将于近日完成一轮组织架构调整,调整后,菜鸟更符合自身的“产业定位”,从一家互联网物流科技平台,真正转型为一家物流公司,回归到更纯粹的快递物流运营当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其实早已上路,那就是上马菜鸟速递(对于这次调整,有人问菜鸟速递会被放弃吗?其实,菜鸟速递不但不会放弃,还会加强)。
蔡崇信说过,“对于菜鸟,希望等待更好的上市时机”。这个时机恐怕是菜鸟成为纯粹的物流公司之后的事了。
三、高飞艰难
业务调整,人员更迭之后,无论菜鸟是归巢呢,还是高飞,2025年都是菜鸟二次创业路途上至关重要的一年。
且不说调整之后,就在调整之前,菜鸟的业绩情况如何呢?交出的答卷不算优秀,我们从菜鸟冲刺上市期间招股书得到答案:2021财年、2022财年和2023财年和2024财年第一季度,菜鸟的盈利能力十分有限,报告期内,其净利润分别为-20.15亿元、-22.86亿元、-28.01亿元和2.88亿元,连年亏损,只是在2024年第一季度有所盈利。
赚钱难的原因在于成本过高,2021财年-2023财年,菜鸟的营业成本占收入比重一直维持在89.5%左右;仓内操作、干线运输、配送及其他服务相关的成本在内的履约成本,占收入比重则在77%左右,菜鸟的盈利能力有待释放。
因为起初的定位原因,菜鸟需要补课。菜鸟网络成立之初,定位为一家将物流产业的运营、场景、设施和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的物流服务平台,走的是平台式的轻资产模式,不设立车辆、路线、物流和货仓,仅依赖于“通达系”快递公司,通过加盟模式下的“菜鸟驿站”掌握配送末端环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成为了阻碍菜鸟发展最大的掣肘,现在看来,这是一个战略错误,也是今天菜鸟基础设施不如同行的原因所在,菜鸟需补上这一课,走重资产模式——完备的国内仓储、国内配送、国际仓储、国际配送、自营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