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试刀东南亚,中国车企胜算几何?

2025-10-30 11:37

  因此,中国新能源车出海东南亚,有着深刻的全球化产业趋势背景,今年一季度,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更同比激增35%,其中,东南亚市场电动汽车销量增长近50%,市场占有率达9%。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地缘变局与产业重构共同驱动的“再配置”浪潮之中。随着关税壁垒、地缘博弈与供应链安全意识不断上升,全球制造业正在重新审视布局重心,东南亚迅速跃升为战略竞逐的关键地带。

  作为下一个万亿级别市场,新能源车出海是中国车企们必须要迈出去的一步,首先要在东南亚汽车市场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换道超车”大戏。东南亚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稳定的政经环境、开放的市场政策和巨大的消费潜力,正成为中资企业出海全球的重要战略支点。

  但是,在东盟这个大框架内,各国的经济情况、市场政策、消费者购买力和购买偏好,都有很大差异。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是东南亚主要的汽车消费国,三个国家汽车销量曾合计占比在八成左右,因此,中国车企在布局东南亚时候,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但东南亚内部汽车市场也在变化,今年以来马来西亚已经连续三个季度销量超过泰国,成为东南亚第二大汽车市场,仅次于印度尼西亚。核心市场的地位更迭预示着区域内部竞争格局的动态变化,这不仅仅是销量的简单变化,更是各国在吸引投资、推动产业转型方面的成效差异。中国车要正及时掌握这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有的放矢。

  中国车企拓展东南亚市场,其背后是布局全球博弈,将其作为美欧围堵下的“战略跳板”,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加征100%关税,欧盟启动反补贴调查,通过东南亚造车,可绕过这些打压。长远来看,东南亚出口辐射能力强,是通达中东、非洲的枢纽。中国车企可将其打造为出口中枢,实现全球更灵活的市场拓展。

  其实,东南亚不仅是汽车销费大市场,也是全球汽车出海的重要基地。泰国,作为东南亚汽车制造中心,长期以来被誉为"亚洲底特律",是全球十大汽车生产国之一,面向出口的产量占总产量的60%以上。印尼汽车出口至90多个国家,包括日本等发达国家,2025年上半年,印尼出口汽车23.36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7%。

  实际上,许多车企在东南亚投资建厂,不仅是为了满足东现亚本地市场需求,更是定位于全球的出口中心,中国车企也不例外。比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子公司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今年1月至6月,该公司从印尼出口了80326辆汽车。

  因此,中日车企在东南亚的竞争,其影响远超东南亚区域市场范畴。对日本而言,失去东盟意味着丧失最后一个具有绝对控制力的市场,全球品牌溢价将遭受致命性打击;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则是拓展海外版图的关键阵地,试水国际化的最佳试验场,更是进军全球市场的有力跳板,走向世界的捷径。

  况且,我国车企的强项在电动化,而轰轰烈烈的电动化浪潮正在改变东南亚汽车产业的传统格局,新能源革命正在重塑东南亚的汽车制造业,比如,印尼孜孜以求的战略目标,是成为全球电动汽车产业枢纽,近年来构建了多层次政策激励体系,与我国车企发展不谋而合。

  因此,我国大批车企正利用东南亚的低成本制造和自贸政策,辐射全球市场。长安汽车新建的罗勇工厂20万辆年产能不仅服务东盟市场,更是剑指澳新地区。比亚迪印尼工厂将在2025年底竣工,总投资额达10亿美元,年产能为15万辆电动车,主要面向出口市场。

  长城计划以泰国为支点建厂,3年内投放12款新车,并建立全球右舵车备件中心,为全球做准备。7月24日,小鹏首辆印尼本地化生产的小鹏X9已正式交付,这不仅是小鹏本地化生产战略的里程碑,也标志着小鹏汽车从印尼起步,正式开启全球本地化生产战略。

  然而,东南亚从60年代起就被丰田、本田等日企通过零部件、制造、金融的全体系布局牢牢掌控。我国车企想在东南亚建立稳固制造根基,还面临各种复杂的挑战,但这一趋势一旦形成其发展势头将难以逆转。中国车企通过本地化生产、政策协同和电动化差异化优势,正在改写区域汽车产业权力版图,也在改变着东南亚汽车出口的成份构成。

  综上所述,中日东南亚之争,是一场没有退路的产业竞争,其胜负,将是中国车企出海的分水岭。这期间,销量不是最重要的,重点是树立起品牌,构建起体系化能力。如何读懂东南亚市场、把握这场全球迷产业链重构的机会,成为企业决策者绕不开的重要命题。

  三、胜出决非一日之功

  在中国市场已经出现溃败端倪的日系车,在东南亚还有深厚的基础,撬动日系传统霸权,决非一日之功。东南亚市场的战役才刚刚开始,凭借电动车中国车企取得了初步胜利,但要真正赢得这场战争,还需要更长期的坚持、更深入的本地化和更创新的商业模式。

  不得不承认,在东南亚,日系车凭借半个世纪的深耕,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完善的经销商网络和售后体系,树大根深,消费者的认可度与忠诚度非常高,正如长安汽车所言:“几乎于盲目崇拜。”

  日系车之所以在东南亚“一股独大”,与其几十年来所采取的因时、因地制宜的策略有关。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全球对汽车燃油经济性的需求激增,日系车凭借省油这一特性,率先敲开了东南亚市场的大门。

  经济耐用、省心不易坏的特点,契合当地消费者追求长期稳定使用的诉求;出色的耐湿热性能以及强大的空调功能,更是完美适配东南亚常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环境;其小巧灵活的车身,在东南亚狭窄且交通拥堵的街道上穿梭自如。

  这一系列举措构筑起坚固的行业壁垒,让以大排量车为主、生产成本较高的欧美品牌难以胜出,牢牢掌控着东南亚汽车市场话语权。

  进入东南亚的中国车企,也在借鉴日系车的经验,并有所创新。比如五菱汽车推出了与“国民神车”五菱宏光造型同样精致小巧的Air EV,凭借其灵活性,收获了一大批拥趸。

  在这个被日系车统治的燃油车市场,硬碰硬很难讨到便宜,那最好的路径,就是以新能源汽车切入东南亚。相比于中国新能源汽车,日系品牌在产品方面差了一代,更为重要的是其创新也不够。

  近几年的曼谷车展,当地消费者很少去主动看日系燃油车,因为他们常年不更新,反而更愿意看中国品牌车,后者从外观造型、配置、面料、空间、性能等产品力方面,可以做到全面碾压。

  近年,日系车巨头在电动化上的战略摇摆,为中国车企创造了关键突围窗口。本田首款东南亚专属电动车2030年才量产,丰田章男仍在质疑“电动车是否主流”,将研发重心锚定混合动力和氢燃料技术。中国车企凭借着新能源技术优势、性价比策略和本土化战略,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