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近年来比较时髦的一个词汇;物流业,一个被行业人士称为“朝阳产业”的新兴产业。物流业的发展,在全国受到了来自政府、企业、理论研究等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热门之一。
处于泛珠三角经济圈和泛北部湾经济圈交汇节点的梧州市,有着物流业大发展所需的地理优势。市委、市政府适时地提出,要利用区位优势,把梧州市打造成接轨珠三角,融入北部湾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市委书记余远辉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明确指出梧州市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即将建立、完善起来的立体交通网络,将与广州、南宁构成两小时城市经济圈而紧密相连,把梧州打造成区域性物流基地是势在必行。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梧州经济大发展,已经在梧州成为一种共识!
三大因素制约梧州市物流业发展
在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对“物流”的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对照这一标准,再放眼梧州市物流行业的现状,我们会发现,物流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虽然全市目前有道路货运业户4214家,但其中属于国家五级以上企业只有11家;仅有的6家货运站中,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业务逐渐萎缩,只剩市货物运输服务站和苍梧县货物运输服务站尚在正常运转之中;遍布梧州市的30多家货运代理点规模十分小,只有中铁快运、玉柴物流、翁式八达、广通物流等几家业务量相对较大,而宅急送、梧州金晖货运有限公司则多是开展行包运输业务;港口经营企业、航运企业的规模也不大,竞争力较弱。
也许有人会说,在梧州市也有不少物流公司或物流中心呀。事实上,这些所谓的“物流公司”、“物流中心”,大部分都是一些货运公司,其设施最多不过是一些集卡、场站、仓库等仓储、运输方面的基础设施,从事的仅仅是物流中的运输环节而已,尚未具备从事真正意义的物流业所需的基本条件。
据梧州市业内人士分析,造成这一现象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社会运力分散,结构不合理,物流功能单一。受传统观念影响,梧州市相关企业习惯“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货物自运比重较高,导致梧州市运输企业组织存在规模小、运力分散、缺少集约化经营等问题,而且,在全市4200多家运输业户中,绝大多数是一车一户的个体经营户,难于满足差异性服务的需求。不仅如此,由于这些企业只能从事功能单一的运输、仓储或配送,因此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是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无法全面展开。
二是物流专业人才匮乏,导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一方面,作为现代物流业的人才,必须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而且具有过硬的外语能力和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技能,这样才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梧州市这方面的人才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根本无法满足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小,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使得梧州市众多物流企业在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物资采购管理(MRP)和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管理软件的应用方面显得十分稀少。而且,各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以电子数据交换(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基础条件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物流效率的提高。
三是管理机制和市场环境存在障碍。物流产业涉及面广,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特点非常突出,而行业或部门之间条块分割问题严重,妨碍了现有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其自身具有的社会化优势发挥。而且,在梧州市与物流企业发展相关的融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与退出等制度和政策还不完善,也制约了全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这三个“软肋”,都在影响着梧州物流业的发展壮大,影响着梧州借助物流业发展带动工业发展。
打造区域性物流基地时不我待
梧州市物流业的发展步伐缓慢,但国内物流产业的发展环境却是日趋优化,各地把发展物流业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助推剂的浪潮方兴未艾。
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以及随后出台的《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已将物流业发展列入重点发展领域,特别是作为现代服务业中要大力加快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而在加强区域合作,共谋经济发展日渐重要的今天,区域合作互动将成为物流产业实现规模扩张、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内有关研究表明,未来物流产业的区域合作与互动将在三个层面上逐步展开:一是东中西部之间的优势互补与相互协作,东部地区依托市场优势,中西部地区依托资源和农产品优势,展开区域之间的合作,推进工业消费品、农产品和重要能源及生产资料跨区域物流网络与通道体系的发展。二是区域物流产业一体化发展进程加速,特别是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域,其物流产业一体化发展趋势已进入规划和实施阶段。三是与周边地区的跨境(如CEPA,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跨国(如中国与东盟)的物流合作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推进。
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广州大学物流与运输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芏巍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物流业渐趋多元化,形成以公路、港口运输为主,铁路、航空为辅的物流运输体系,而且世界出口货物总量的50%集中在东南亚及国内华南地区,其中五成又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以广州、深圳、珠海等13个大中城市为依托,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
梧州市刚好处于泛珠三角经济圈和泛北部湾经济圈的交汇处,加上在近一两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通往广州、南宁的高速公路、铁路,连同即将完成的西江航道疏浚工程,一个通往泛珠三角经济圈和泛北部湾经济圈的立体交通网络就此形成。而且,2007年梧州市完成公路货运量1572万吨,同比增长21%,水路货运量635.3万吨,同比增长9.89%,港口货物吞吐量763.1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为98875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4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