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制造业物流发展加速,物流需求社会化趋势更加显现。2007年,制造业物流发展明显加快,突出表现在制造业与物流业更加融合,现代物流发展已经成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制造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在制造业物流加快发展的同时,物流社会化趋势也更加明显。许多制造企业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实施流程再造,分离外包物流业务,与物流企业加强深度合作。如中远与宝钢签订了为期20年的铁矿石运输合同,中外运与中化集团建立了物流战略合作关系,武钢集团、神华集团、格力集团等生产企业把物流视为其核心业务。更多的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手,从供应链角度整合上、下游企业的物流活动,融合渗透、联动发展的趋势逐步增强。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现场签署合作协议,增强了联动发展的共识。
第五,专业化分工加快,增值型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在过去的一年里,物流企业专业化经营,增值型服务有新的发展。中铁快运通过大客户物流解决方案的实施,形成了“网络仓库+24/48”、“全程供应链管理+物流与商贸相结合”、“冷链物流”等商业新模式。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仓单质押融资贷款全年可达300亿元,同比增长100%,质押监管收入增长200%。中铁现代物流参与地方物流园区的建设、运作及管理,实现“管理输出”,网络扩展。供应商管理库存、循环取货、分销物流等一体化供应链模式在越来越多的制造和商贸企业得到应用。怡亚通等一批新兴企业已经成为客户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到终端分销的供应链整合者,开创了新的市场空间。
第六,物流业加大投入,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初具规模。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07年前三季度,国内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9430亿元,同比增长18.8%。2007年4月铁路第六次大提速,货运能力增加12%;到年底,“五纵七横”公路国道主干线基本建成,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
在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下,各地物流园区(基地、中心)和各类货运枢纽、场站建设稳步推进,中远、中储、中铁快运、宝供、传化、深赤湾等众多物流企业基地建设全面提速。重要物流节点与骨干通道相衔接,我国物流的网络优势正在显现。
第七,区域物流加强合作,物流集聚区得到较快发展。2007年,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启动现代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采取了《关于促进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联动发展的若干措施》。京津冀地区物流企业签订了《物流合作协议》。四川、湖北、浙江、重庆、云南、新疆和广州7地物流行业协会发表《推进物流合作四川宣言》。安徽、江苏和江西20个沿江城市签署协议,区域内车辆在通关、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