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打造世界级船舶基地

2007-04-24 09:50
安装和修理,是一家实现信息化管理,数字化建造的大型高科技企业。

  由此看来,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链条的脉络越发清晰:青岛海西重工为青岛柴油机厂提供船用曲轴,青岛柴油机厂为青岛北船重工提供低速船用柴油机,青岛北船重工造修船舶。青岛海西重机为青岛港等提供港机、为青岛北船重工提供船用机械和船用推进系统、为中海油海洋石油工程基地提供海洋工程轴系等部件。

  几乎完整的船舶海洋工程产业链条,构建出了首尾相连、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

  沐浴在阳光灿烂的日子

  近几年,国内外造船与海洋工程业尽享着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红利。自2003年起,全球航运市场复苏,出现了运力供不应求、运价大幅上涨的情况。各大造船企业开始大量订造船只。受此影响,全球造船市场在2002年底走出低谷,并连续4年实现爆发式增长。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船舶出口形势喜人,共计出口531237艘(条),出口总额近8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9%,月均出口金额达到6.67亿美元,实现船舶进出口贸易顺差75.37亿美元。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世界制造中心转移,造修船工业由日本、韩国向中国转移的迹象也已初露端倪,中国正在向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发起冲击。

  2006年海上施工设备市场业异常火爆。目前,资源开发向海洋、尤其是深海进军成为新趋势。国际机构IMA最新调研报告称,皇家壳牌、英国石油、美孚埃克森、美国石油以及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国的大型石油公司在2006年都加紧了向深远海要石油、天然气的工作,迅速增加的海上工程作业量要求更多的大型配套设备支持。

  2006年,国际海洋项目设备租赁市场需求大幅放大,已出现有钱租不到设备的罕见的供不应求状况。1套海洋项目设备的日租金已从2005年底的30万美元涨至2006年四季度的50万美元。

  海洋油气开发生产设备的订单数量和价格均创历史新高,更成为2006年国际船市最大亮点之一。目前,全球在运营的SSCV(半潜起重船)大部分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且数量稀少;这些设备各自的工作计划均很饱满,甚至超负荷运行。最近几年,全球几大海洋工程公司都有建造新的海洋工程超大型起重系统(SLS)计划,这些公司的SLS项目订单将不断涌现。保守估计,2012年前,全球海上重型起重机每年市场容量在100亿美元左右。而我国加快海上油气田开发的步履也越发加快加大,由此衍生的包括造船、海洋工程等产业需求在内的巨大商机无可限量。

  带动能力仅次于航天飞机的产业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吴锦元研究员等专家认为,船舶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极其重要。

  首先,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大。船舶工业是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可以通过与上下游产业的广泛联系,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其核心技术包括大型结构件的加工装配技术和多科学多门类的复杂系统的综合集成技术。这两种技术具有高度的产业扩展性,除了制造各种船舶及船用设备外,还可以向其他非船舶制造领域扩展,满足国民经济其他诸方面的需要。英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选择了船舶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船舶工业能够带动国民经济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船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关联度达80%以上。

  其次,船舶工业对最新科技成果的吸附作用特别突出,日益成为新技术应用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有人认为,船舶工业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每增加10%的技术含量,可以带来50%甚至更高的超额利润。船舶工业与科技“唇齿相依”。一般大型船舶涉及到导航、通讯、水声、光学、电子、新材料等300多个专业学科,融合了航空航天、自动控制、超导、卫星导航通信、微电子等大量高新技术和产品,涵盖了许多当代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这种大量不同领域的高新技术高密度地集中应用到一种产品上,除航天飞机等少数大型产品外,在其他产品上非常鲜见。

  另外,船舶工业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三密集”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力量以及资金和劳动力支持。同时,还需要当地大量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它对当地人力资本培育体系的建设,工业主导产业的规模效应,以及与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的拉动作用是无可限量的。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每出口1万吨船舶,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解决1200个就业问题。对此,青岛武船重工项目主管、研究员级高工伍德旺颇有感慨:仅一个拥有8000人的武昌造船厂就有300多家企业为其配套;武汉市武昌区80万总人口中就有1/3与武船相关。

  瑰丽的“海西湾梦想”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大的造船工业集团。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遍布全国20余个省市,代表了当今我国船舶工业的最高水平。日益增多的新船订单迫使中船重工急于尽快找到新的增长点——大型造船业基地。于是,青岛海西湾便成了其战略版图上一枚十分重要的棋子。

  在我国的海岸线中,山东省的海岸线绵延3000多公里,但在山东省乃至中国北方几乎没有一家大型船舶工业基地。而海西湾则理所当然地进入中船重工的视野。

  海西湾临近胶州湾口,位居我国北方航区的中部,毗邻青岛港,距青岛港主航道3500米,10米等深线逼近岸基,船舶进出厂及材料运输非常方便。海西湾是胶州湾的内湾之一,附近没有河流注入,无陆域泥沙来源,水域回淤轻微。外海波浪受湾口岬角的阻挡难以进入湾内水域,风平浪静,不需要再设防波堤。水下岩层很深,极适应建造大型船坞和深水码头。

  此外,胶州湾悠长宽阔的海岸线也为船舶进出提供了良好条件。海西湾还处在北纬36°线——“船舶工业带”上,是国内权威专家公认的国内最好的大型造修船基地选址。

  中船重工家族的曲轴、港机、船用柴油机、武船、北船重工等关联企业在纷纷抢滩海西湾,除了中船重工的重要决策因素使然外,还有其他原因。青岛武船重工项目主管、研究员级高工伍德旺和青岛海西重工副总经理谈力都认为,船舶及海洋工程产品一般都是庞然大物,在武汉、宜昌等长江边上的母公司囿于一座座长江大桥的“拦截”而无法施展“拳脚”,致使其产品体量、产能以及企业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船舶制造很多情况下需要露天作业和良好的航运条件,而海西湾恰恰能够提供辽阔的地面场地、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