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的移动目标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二)

来源:电子技术应用 | 2013-12-25 10:28

  2 系统通信协议的规划

  为了保证阅读器与电子标签通信的稳定性,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本方案依据协议ISO/IEC18000-7对系统通信协议进行了规划。

  2.1通信协议的格式

  系统采用的NRF2401芯片有两种收发模式,分别是突发模式和直接模式,这里采用突发模式。在突发模式下,NRF2401使用片内先入先出堆栈区,数据可低速从微控制器输入并高速发射出去。NRF2401自动处理字头和CRC校验码,即在发送数据时,自动加上字头和CRC校验码。在接收数据时, 一旦检测到符合本机硬件地址的数据帧,便自动将字头和CRC码移除。突发模式下具体数据帧格式如表1所示,表2、表3为阅读器与标签之间的数据通信格式。

 

  为了能够动态调整标签容量,适应不同应用场合的要求,根据系统MCU的处理能力,设置了4个标签容量值:16(10000)、64(1000000)、128(10000000)、256(100000000)。在数据帧中,标签ID号预留10个二进制位,最高位用来表示标签是否被激活,其余9位用来表示标签的ID,在ID号的分配过程中,首先由111111111与对应的标签容量作"与"运算,运算结果作为该容量下的编码范围。

 

  2.2 软件流程

  电子标签携带着相关信息,当微控制器接收到触发信号后,标签被激活,向阅读器发出呼叫请求,在定时器规定的时间内,不断地向距离最近的阅读器发送数据发送请求命令,直到收到阅读器发出的应答命令。在标签收到应答命令后,将携带的消息发送出去,判断阅读器的反馈信息,如果反馈信息与校验码相符,表示阅读器正确收到标签的数据。阅读器与标签的通信过程如图3所示。

 

 

  从阅读器与标签进行通信的同时,还可以作为一个数据中转站进行数据传递,其工作流程如图4.中转站通信链路采用令牌环的传输方式,只有握有令牌的一方才有发送数据的权利。中转站每10 ms切换一次,具有执行中转站和与标签通信的双重作用。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