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蜕变过多次的国际巨头面前,大多数中国企业们像那老也长不大的顽童彼特·潘,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脸上却露出一股羞涩,没有十足底气。
而不打算再当几十年小青年的安叉却用行动赢得了成年人的礼遇,安徽叉车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健一生都不会忘记韩国大宇叉车的总裁与他在汉城机场的推心置腹,纵然有些过誉之嫌,亦是同行甚至对手们坦诚的尊重,那位老总说:如果当年能对中国市场多些了解,知道合力在中国市场上的影响力,也许就不会硬着头皮独自在中国办厂了。
是啊,如果当年在十几家主营叉车的企业竞争中不占优势的安叉退出了,如果上个世纪90年代它又没有抗拒利益诱惑去给大腕们贴牌了,如果正如国际同行突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所计划的那样,本地武装被打垮了;中国叉车工业的进程会被怎样改写?
后果恐怕不堪设想。但庆幸的是,“安叉”这个老字号的继续茁壮让历史没有被改写的机会,并且快马加鞭地朝着百亿目标驱驰。“作为中国叉车行业最后一家老国企,我们非但不能倒下,反而要活得更好!”
经历了十几年的再奋斗,很多事情不辩自明,相信任何一个对手都不敢小瞧这位本土英雄,就像在“安徽合力”上市十周年庆典仪式上王健那番自信洋溢的宣言:“合力从来就不是个平淡的对手”。
合力“金马车”直奔 百亿目标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看起来颇有儒将之风、气质淡然的王健绝对不是个保守派。
如果没有他敢为人先的勇气,安徽叉车在诸事欠奉的2002年绝对破不了1万台大关;如果习惯边走边看,斥资15亿元的工业园建设也许还停留在纸上谈兵;如果万事有商量余地,“安徽合力”的十年大牛股纪录可能只是个一扎就破的肥皂泡;如果……
现实同样证明着王健率领下的安叉集团的果敢风格。
9月16日9点16分,合力股份上市十周年庆典上,这位拥有着“迷人笑容、缜密心思”的安叉集团总经理再次抛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他宣布安叉集团在2006年的前8个月内已生产叉车2万台,并将当天隆重下线的第2万台叉车赠给了大客户代表——上海振华港机。在看似风平浪静的下半年里,这让素不占数量优势的竞争者们更加心情复杂。
“今年的计划生产目标是27000台,目前看来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即将迈进不惑之年的合力股份公司总经理杨安国自信地表示。大多迹象表明,由合力股份公司董事长张德进、总经理杨安国带领下的合力过去没有、未来恐怕也不会让王健失望。
十年大牛股
如果将股价曲线的波动比作一支难读懂的曲谱,那么合力之歌的节奏似乎一直活泼地跳跃着,而且将持续高亢,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
G合力(600761)年报显示,2005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47亿元,主营业务利润4.21亿元,净利润1.45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7.72%、35.87%和17.25%,连续6年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速度。卷面可圈可点,投资者的评价颇为满意,并顺理成章地对2006年给予厚望。
在上市十周年庆典前夜就轮番举行的投资者代表会议常常开到很晚,杨安国已经几天没能回家睡个安稳觉了,“非常感谢投资者们和广大股民对合力的信任,股改完成后我们相信合力将有更精彩的表现。”
上市十年整,投资者们习惯了用越来越高的标准要求合力,几位高层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肩上的担子日益加码,好在天时地利人和,合力的市场表现仍持续走高,没有让投资者们失望,并给不少业内分析人士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日前,各大网站上可见广发证券对“国庆节后十大牛股”的推介,其中也对装备制造业的代表合力叉车表示了足够的信心,“该股经过近两个月技术修正后,短线浮筹基本得到较好清理,这将为后续上扬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近日股价重新发力上扬,显示新一波启动已经展开。”据其预计今后3年中公司每股收益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7%,基于17 倍2007 年EPS,公司未来的估值中枢为16.3 元。
目前市场占有率超过40%的合力已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这在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然而,上市带来的远不止资金这么简单,对于这点杨安国感受深刻,“上市以来,无论是在规范运营、信息披露以及处理公共关系方面,合力都越来越成熟;上市带来了很多好处,融资是一方面,但不是唯一的,它还突破了经营管理的瓶颈问题,让我们在平衡多方面利益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而荣获的“最佳公司治理奖”就是一个不错的证明,“作为一个高回报的健康企业,我们十年来的反馈一直良好,此外合力还是信息披露免检单位,股民和股东的莫大信任让我们感到无限荣耀,未来仍有信心不负众望。”
不简单的100亿
拾级而上,安叉集团被推到了另一个风口浪尖。
从30年生产1万台、3年生产1万台,到年产1万台继而达到年产2万台,安叉写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三级跳”甚至让竞争对手们也不得不竖起大拇指。在几次跳跃中,都担当着不可替代角色的王健回忆起当年颇为感慨,特别是年产突破万台时的不易,“2002年,安叉当年产销叉车达万台,在中国叉车制造历史上率先创造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这对于中国叉车业而言同样意味着‘0的突破’,《人民日报》、《香港文汇报》等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了题为“中国叉车制造业有了世界级企业”的新闻。安叉从此登堂入室,在国际竞争方阵中打开了一个新局面,也为以后的跨越做好了铺垫。”
时至今日,合力叉车已经与国际知名品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不会有哪个竞争者敢小看它、忽视它。然而,这些成绩并不能满足这位壮年汉子的胃口,王健对于企业的忧思并没有减少。对于不少企业来说,青蛙现象时常被作比居安思危,一只被扔进煮沸的热水锅里的青蛙能一跃而起安全逃生,可是一只被放在冷水锅里慢慢煮沸的青蛙却性命难保,而合力怎会不明白呢?
“合力品牌从不为人所知,到被浅知再到今天的被看重着实不易,但我们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不能将企业的问题抛之脑后。”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难免会触到“天花板”,心思细腻的王健早已看到了这点。在与众对手火拼多年后,虽然合力叉车在市场份额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未必拿到“垄断”之利,而且在内外交加的激烈竞争中,扩大百分之一的市场占有率都难得很。眼下的鲜花掌声中,这支年轻的管理团队要用实际行动回答的难题就是,在连续15年综合指标稳居叉车行业之首后,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