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流通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一)

2007-02-01 12:49

   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对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拓展对外贸易和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力发展流通业,是贯彻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提高经济运行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建立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现代流通体系的内在要求。为引导和促进流通业加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以来全省流通业发展基本情况
“十五”以来,我省流通业有了较大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到2005年,我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054.3亿元增长到1765亿元,增长67.4%,年均增长10.9%,与经济社会同步增长。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增长迅速,由2001年的64.1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 )亿元,年均增长( )%。流通业的增加值占GDP的1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共有各类商贸流通企业、网点55万多个,营业总面积5000余万平方米,从业人员450余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12.5%,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3.4%。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市场)近120个,销售总额约750亿元。
二是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型业态的发展较快,先进流通经营方式与管理技术得到较快推广。全省现有各类连锁企业近200家,拥有连锁门店2000多个,合肥百大、安徽商之都、阜阳华联等名列全国连锁企业百强,连锁经营已经成为流通业中最具活力的组织形式。预计到十五末,全社会连锁经营销售额达300亿元,占同期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6%。时点销售、电子定货等新型流通技术在一些大型流通企业中开始应用。省烟草、煤炭、有色、叉车、汽车等行业已在有效运行B2B电子商务,农业、旅游、医药、商贸等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正在开展B2C电子商务,徽商集团设立了全国首家钢材网上交易市场。同时,合肥、芜湖、蚌埠、阜阳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物流配送中心也在蓬勃发展中。
三是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到“十五”末,全省拥有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1000多家,零售额328.1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6%,比2000年提高了( )个百分点。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有( )家,其中徽商集团已跻身于全国企业500强,进入商务部重点培育的20家大型流通企业行列。
四是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全省商贸系统1000余家国有、集体流通企业中已有近90%完成了以“双退出”为核心的改革,有1家上市企业。大批的国有中小内贸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售卖等方式,基本实现了放开搞活。
五是商业领域对外开放取得进展。国际、国内一些知名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纷纷登陆我省。家乐福、欧尚、易初莲花、沃尔玛等国际知名商业企业已进驻合肥、芜湖等地。上海百联、北京华联、南京苏果等国内大型流通企业纷纷在我省设立连锁企业。外来商业资本带来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崭新的经营理念,推动了我省商业格局的变革。
六是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商务部的指导下,试点工作作为全省商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首要任务,已经全面启动。建立了试点工作部省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系点制度,成立了联络办公室和试点办公室;省政府制定并出台了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体系、农产品国内销售体系、农产品出口体系和农村市场运行监控服务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的三年规划,明确了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确定了67个试点县(市、区)和89个试点企业;上报了项目扶持资金申请计划;推进了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加强了政策衔接。试点工作开局良好,起步扎实,受到商务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到2005年底,全省改造和新建日用消费品乡村连锁店和农资连锁店3627家,配送中心121家。
二、我省流通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省流通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国内发达地区及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即使与中部地区的省份相比也还处于相对落后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相对落后,总量偏小,速度不快。200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765亿元,增长13.3%,总量居全国第( )位, 在中部6省中居第( )位,总量与6省平均值的差距还在拉大。自2000年以来连续数年位次徘徊不前,增幅居全国( )位。居民消费增长缓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最终消费及GDP的比重一直低于全国水平。
(二)组织化程度低,骨干企业少,带动力弱。全省中小流通企业约占流通企业总数的99%,实现销售额约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左右。尽管有徽商集团、合肥百大、安徽商之都、阜阳华联等比较大的企业集团,但与国内外一些知名大企业相比,在企业规模、经济总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最大的连锁商业企业合肥百货大楼集团公司和商之都有限责任公司的销售额之和仅为国内最大的连锁商业企业上海百联集团销售额的15%。特别是随着零售市场全面放开,在各种外来资本蜂拥而入的竞争面前,本土企业的劣势逾发明显。
(三)现代流通方式起步早,推进慢。虽然我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业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流通业态主要还是依赖传统百货店、食品杂货店等传统业态。批发业尤其是重点批发企业还处于结构调整、机制转换阶段,组织形式、管理水平、制度创新等严重滞后。大型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如现代化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建设等发展缓慢,制约着商品流通业的发展。
(四)管理方式相对落后,水平较低。我省大多数流通企业目前还在实行“公司商场部组”三级管理、“公司商场”两级核算、商场、部组承包经营的传统管理方式,把统一的经营主体裂变为一个个小团体和利益单位,降低了公司整体的、直接的竞争力,分散了公司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管理手段上,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内部电子网络、网上销售、电子订货等管理技术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五)流通秩序不规范,外部环境亟待改善。商品流通市场有序发展、规范管理、依法保护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假冒伪劣商品和坑蒙拐骗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商业道德和商业信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门封锁、地区分割、地方保护现象依然存在,流通业规划管理滞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业态、布局不尽合理,造成了资源浪费。
(六)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体制不畅。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依然停留在很多人的思想深处,流通业作为经济发展先导产业的作用往往被忽视,投入不足、支持不够、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