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物流董事会主席曾说,说到选择合适的商家,我们还要感谢天猫和京东呢。2015年以来,电商行业开始提倡消费升级,B2C模式的天猫与京东,对尾部小商家的扶持有限,淘宝的尾部商家盈利愈发困难。我们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将这些不被重视甚至被清除出淘宝的中小商家汇聚至拼多多,让他们作为拼多多发展初期商家端的资源。
可以说,拼多多成建制地收编了被淘宝和京东抛弃的低端供应链。
这些被抛弃的几十万商家中,的确有很大一部分是假冒伪劣产品,应该关停打击。但其中也有另外一部分商家,只是纯粹的低端供应链,虽然质量很差,但是价格非常低廉,而且他们积累了大量的电商运营经验,非常了解低消用户。
很多供应商都是当地的工厂,他们采用C2M的方式,厂家直接销售,没有中间商,直接卖给用户,所以价格超低。
而在今天,情况也是如此。数据显示,在淘宝做电商的成本越来越高:
2015 年,阿里广告收入 375 亿,平台成交额(GMV)30920 亿,这意味着商家平均每卖 10 万元货要花 1213 元广告费。
一年后,同样卖 10 万元的货,要花的广告费涨为 1391 元。
到 2017 年,这个数字跳到 1657 元。
转战拼多多的商家被更低的营销成本吸引,再通过卖低价的商品帮拼多多拉来更多的用户。
3. 新连接:微信拼团
左手端的消费者,有所谓五环以外的大众人群,右手端的卖家,有所谓被抛弃掉的低端供应链,那现在就缺一个新的连接点把它们连在一起了,就是所谓新连接。
微信拼团,是拼多多增长神话故事背后的关键要素。拼多多充分利用微信流量以及拼团的方式,把低消用户与低端供应链连接了起来。
事实上,自2017年开始,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在一二线城市增长乏力,专注一二线城市的APP电商遭遇流量极限点,获客越来越难。但与此同时,微信流量带来的人群却越来越大。
2018年,微信的月活用户是9.3亿,而淘宝的月活用户5.5亿,中间有3.8亿的gap(差距),这意味着中国大约有4亿所谓的低端用户没有使用移动互联网买过东西,没有接触过电商。
这4亿微信用户比美国人口还多,是一个巨大的用户池。所以黄峥事后接受记者时说,“这个场景有点像在上海开了一个浦东新区,路和桥等基础设施都造好了,人也已经挪过去了,但是没有商场。”
黄峥分析说,我们做拼多多的时候,社交网络已经非常发达,每个人都在用微信、微博,用各种各样的社交方式,社交媒体在整个移动互联网使用时长中已经占到40%以上,大家看手机的用电量就可以清楚知道。
但是,社交媒体的商业化是很差的,40-50%人的眼球转化出来的交易量可能只占到整个社会零售总额的8%,跟目的性购物的收缩式电商相比,这是巨大的不匹配。市场容量巨大且移动支付爆发,就产生了巨大的机会空间。
拼多多起步选择了做“微信电商”。
微信电商是典型的“低端技术”。传统的电商APP有100M大小,功能繁杂,搜索、购物车、收藏、社交等功能一应俱全,这些齐全的功能对于所谓高端用户而言是必不可缺的。但是,对于4亿新用户来说就是“性能过度”,太麻烦、太复杂了。
今天的拼多多已经有了自己的APP,但起步时的拼多多仅仅是个H5页面,H5的页面体验并不好,无法完成大型电商的搜索体验,但它能完成一个动作,就是看见一个商品,喜欢就直接下单付款,然后分享晒单。
换句话说,拼多多把“单品拼团购物”这个体验做到极致的简单,最后获得成功。
拼多多的流量,是用户主动提供的。用户在这里开团,然后分享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或者发在微信群分享给其他好友,非常像P2P的模式,用户用自己的流量帮拼多多来做电商,这使得拼多多的获客成本极低。
对比淘宝和京东300~400块钱的获客成本,拼多多的早期获客成本只要1块钱,几乎为0。
拼多多上市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也意味着拼多多开始的战役并不激烈,而且上市之后,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本人所占股份极大,意味着他融资很少。
换句话说,黄峥没有花太多的钱就把这件事做成了,关键就在于利用微信拼团,迅速完成了用户流量的汇聚。
小结一下拼多多的低端颠覆式创新。
随着淘宝、京东往右上角迁移,市场留出一个巨大的空档给拼多多,拼多多以五环以外的人群为切入点,用相对更低的价格迅速崛起。
拼多多的组合创新,是新需求、新供给、新连接。
拼多多最大的单一要素是由于微信拼团带来的极低的获客成本。
这样实践的结果如何呢?
根据极光发布的《2020年Q1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在综合商城行业,拼多多的渗透率同比增长则最为明显,达13.7%,远超同行所有竞争品牌。
右上角迁移力
拼多多的未来会怎么样呢?
它会是一颗彗星、行星,还是恒星呢?
这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如何解决最受外界诟病的大问题,即假冒伪劣。“在国际和国内都在重申知识产权保护的当下,假冒伪劣横行的拼多多却依然攻城略池”,被认为是其崛起的一大悖论。
而从低端切入起家的拼多多,能不能解决“假冒伪劣”这个问题?
答案是,可以。
《好奇心日报》在介绍2018年度新公司拼多多时,就曾详述拼多多的一堆乱象,但也同时指出,淘宝当年的每一条基本上也能用在今天的拼多多身上,“2018年的拼多多正重复淘宝2015年开始的增长和质疑”。
有淘宝的前车之鉴,资本市场也相信拼多多可以借鉴淘宝的天猫化,完成自己的右上角迁移,解决假冒伪劣的问题。
黄峥在2018年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通过升级供应链和打击假货来提高商品质量。全中国可能没有比我们更努力打假的平台了,过去一年我们的复购率翻了一倍,客单价也从早期的十多块上升到了四五十块。
2018年7月,拼多多发布两则定向品牌招商公告,涉及到服饰、美妆、箱包、食品、数码家电、家具、建材等品类,覆盖了几乎所有叫得上名字的主流品牌。
8月,拼多多APP改版,首页正中央位置出现“品牌馆”,与普通店铺区分开。
9月,拼多多主动关闭了涉嫌违法违规的店铺5500多家,下架问题商品超过770万件,前置拦截疑似假冒伪劣商品链接超过300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