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安能退市,德邦跟不跟?

2025-11-06 11:40

  starry-sky-2682559_640.jpg


  安能退市,板上钉钉,创始人虽然失去了公司,却获得了十亿港元的补偿,而其老冤家德邦,在囊括到京东旗下之后,是否会进一步私有化呢?这一现象折射出快运行业什么的经营状况呢?而资本的博弈对行业的格局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一对老冤家

  安能诞生的时候,德邦已经是快运巨无霸,然而,在此后的十五年里,两家公司却成了主要的竞争对手,共同经历了多轮大的战略调整,有正确也有错误,对整个行业都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德邦曾经有过辉煌时代,曾是中国快运领域的领军企业,2010年不仅突破了零担企业的25亿收入的魔咒,而且迅速拉升至100亿,毛利率也达到双位数的23.3%,彼时,安能有一种天下无敌的感觉。

  而当时的安能,刚刚成立,还处于战略探索期,商业模式还没有确定下来,仅停留在专线整合阶段,营业额仅有2个亿之多,与安能相比,有天壤之别。然而此后,安能找准了自己的商业模型——加盟,用3年时间实现了10倍的货量和收入的增长,并一举在2016年底实现了零担货量对德邦的超越。

  虽然安能与德帮是快运行业的老对手,但其经营模式并不同,前者是加盟制,后者是直营制。在秦兴华时代,安能始终坚持以加盟模式扩大规模、首创“中心直营+网点加盟”模式,轻资产扩张,控制成本,构建起覆盖全国的运输网络,然而,这种模式也有缺点,在服务标准化、盈利能力上的短板逐渐显现。

  德邦与安能都是上市公司,只不过一个在A股,一个在港股。安能物流2021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为13.88港元,募资净额10亿港元,当时市值超过150亿港元,成为“港股快运第一股”,但十分低调,在行业内几乎没有宣传。

  而早在2018年1月,德邦就成功通过IPO上市,成为A股市场零担物流第一股,并募集4.84亿元资金。

  然而,上市之后,股价并不理想。安能一度(2023年3月)市值跌至约56亿港元,蒸发超100亿港元,后来有所回升,到目前,市值在110亿元左右,也没超过发行市值。可能是受宏观环境和流动性不足影响,股价长期低迷,股东价值未获充分体现。

  其实不仅是德邦与安能,就是2021年在纽交所上市的满邦表现也不太顺利,股价和市值曾一路下跌,目前为136亿美元,已然无法企及上市之初的233.58亿美元市值。

  为了拉动股价,安能曾提出“公司需要改变以货量和规模为导向的治理方针,制定以利润和品质为核心的新战略来支撑有效规模驱动下的良性增长”,并实施一系列强调品质及盈利能力的改革策略,也因此失去了很多长期市场的机会,被外界认为经营策略相对保守。

  作为快运行业的佼佼者,德邦与安能都因战略失焦——布局快递而陷入困境,不同之处在于安能发现错误,立即止损,而德邦呢,一条路走到黑。

  德邦最辉煌的时候曾是中国的“零担之王”,但由于转型快递失败,不仅丢掉了这一美称,还陷入了增长乏力的泥潭。2013年德邦开始布局快递,到2016年,快递业务收入已达40多亿,但零担收入增长不大,而公司整体毛利率急剧下降,从17.77%下降至13.41%,很明显快递业务把公司整体毛利拉低。

  德邦创始人崔维星加码快递业务,心中有个对标顺丰的梦,当时,德邦由零担转型快递,而顺丰及通达系,则开始向快运市场进军,之后几年各方的竞争近乎肉搏。

  于是,德邦快递业务发展受阻,快运业务也节节败退。崔维星曾经反思,“之前德邦一心想要做大,要快增长,要做规模,但长远看还是要做专。”但这种反思对于拯救德邦,似乎于事无补了。

  安能在零担货量超过德邦之时,也开始学德邦布局快递,但因其底子不厚,陷入了巨额亏损的境地,多次面临现金流断掉的风险。2018年公司整体亏损达16.1,之前的两年,每年的亏损也不低于10个亿,烧掉了40亿左右,2019年安能下定决心停掉快递业务,及时做了战略调整,重回快运主业,恢复战斗力,业绩也开始回升。

  而德邦呢,因快运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快递快运共用履约资源,掩盖了快递亏损的问题,并在2018年正式转型大件快递,而同时,顺丰快运、壹米滴答、中通快运经过2-3年的磨合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竞争力,这时候德邦快运的竞争力已经不复存在,毛利自然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

  在德邦的快递业务超越快运成为第一大业务时,但快递的毛利徘徊在7%以内, 规模效应并没有释放,说明产品组合战略出现了问题,整体毛利率持续下滑,几乎逼近了10%的红线,净利润持续恶化,到了2022年初,不得不被京东旗下的京东物流并购。

  二、二个谢幕人

  上市仅4年的安能,港股快运第一股,将告别资本市场,私有化退市了;而德邦,这A股第一快运股也易主京东,他们的创始人也都谢幕了。

  其实,在2022年京东收购德邦快运母公司德邦控股之时,就有德邦股份私有化退市这一说。当时坊间盛传,京东以收购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德邦控股为杠杆,将触发以“终止德邦股份的上市地位为目的”的全面要约收购,或成为我国A股市场上罕见的以收购整合为目的的“私有化退市”案例之一。

  对于京东来说,将德邦私有化可为日后与德邦在进行产业协同与整合时更加高效,然而,最终德邦没有私有化。就是今天,在京东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暨分红说明会上,公司高管也否认控股股东有对德邦关于私有化退市的相关计划安排,尽管此前,跨越物流和达达已被京东物流私有化退市了。

  也许,京东物流对德邦的私有化是渐进型的,从2024年9月至2025年5月,京东物流就一直对德邦股份回购,如今持股比例从71.92%提升至79%,在短短8个月内增加了7.08个百分点。

  当年德邦易主京东,似乎是一场各取所需的公平交易,收购方觉得没买贵,出售方觉得没卖亏。当时,京东集团以89.76亿元,受让德邦股份控股股东德邦控股99.9987%的股权,间接取得德邦股份(603056.SH)66.4965%股权,因此,德邦的创始人崔维星不再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德邦的创始人崔维星,耗尽半生心血创办德邦,一路见证了它的荣光与辉煌,也历经了它的衰落与低谷。卖给别人,崔维星的内心有遗憾也有失落,但期望更多,除了经济上的补偿,也欣慰德邦在京东的带领下摆脱困境,茁壮成长。也许,卖身京东可能是德邦最好的归宿,京东或许能够为德邦注入新的动力,开启德邦的转折点。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