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钲资等三家机构就明确表示,私有化完成后将继续安能物流现有业务,并深化各业务的协同效应、探讨新战略及发展机会并实施长期增长策略。从这个角度说,退市不是退场,卸下包袱后才更能背水一战。
作为安能物流的最大股东和此次收购财团的牵头方,大钲资本是深耕中国市场的产业资本长期投资者,以善于发掘高成长企业并提供战略支持著称。在物流领域,大钲资本同样有独到布局——安能物流正是其早期投资项目之一。
业内有人认为,大钲资本先把安能物流私有化,再进行改造,后续再重新包装上市,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一看法,似乎是延续了对资本财团的一贯看法,不一定正确。
安能私有化背后是资本对快运行业的重新布局。此次牵头私有化的大钲资本,早于2020年就已入股安能,持有安能物流约24.32%股权,2023年更是通过管理层改组深度介入公司运营,对公司的业务模式和团队有深刻了解,此次联合淡马锡、淡明资本完成私有化,被市场解读为“资本主导行业整合”的信号,也许,大钲资本他们买的不是一家物流公司,而是未来十年物流行业的入场券。
淡马锡作为新加坡的主权基金,一直奉行长期价值投资策略,近年来看好物流行业的长期前景,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了众多物流相关资产,包括仓库基础设施和物流服务企业。
对于中国市场,淡马锡更是长期深耕,在当前地缘经济环境下,淡马锡倾向于投资服务内需、受外部波动影响较小的行业。而物流就是这样的行业,中国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和制造业升级,将持续驱动物流需求增长,具有抗周期属性,因此,对淡马锡而言,安能物流不仅是一笔财务投资,更可能成为其在中国物流生态布局的重要一环。
伴随资本入主,安能将彻底告别“创始人主导”的管理模式,转而进入“财团掌舵”的新阶段,秦兴华的全额套现意味着股权结构的彻底清晰,未来可毫无掣肘地推进战略调整——无论是优化加盟体系、加大数字化投入,还是通过并购扩大市场份额,都无需顾虑创始人的创业情怀与既有战略路径。
推动安能私有化的大钲资本此前也操刀过上市公司内部改革,颇有经验,典型案例就是瑞幸咖啡。2020年4月,瑞幸被卷入财务造假危机,曾扶持瑞幸美股上市的大钲资本又继续买下瑞幸的控制权,重新任命新管理层,重启扩张,并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国际化战略等一系列业务发展。今年5月,大钲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黎辉接替郭谨一担任瑞幸咖啡董事会主席,最终成为大赢家。
也许,大钲资本此次私有化安能的动作,多少带着过去重组瑞幸的影子。在瑞幸咖啡等项目上,大钲资本与淡马锡就合作过,对于安能是再次联手。对安能物流现状的不满,是大钲资本想要亲自下场的原因之一,在物流领域复制瑞幸模式,能否复制成功,还很难说,毕竟行业不同,外部环境也有所变化。
不过,从目前的大钲声明来说,是要以安能为入口,切入物流行业,然而,作为投资为主的财团,能否向京东那样经营德邦,还要打个问号,但无论如何,产业资本与财务投资者的结合,为安能物流后续战略调整提供了坚实基础。
并且,从基本盘看,安能已在改善,大钲资本出手,正当其时。2025年上半年,安能净利润4.7亿元,全年完成10亿净利润基本是板上钉钉了。也就是说,安能目前并非一无是处,并且还有相当的竞争力。
拓展高附加值业务方向的战略调整也取得了一定成效,2025年上半年,安能物流的中高毛利产品迷你小票(70公斤以下)及小票零担(70至300公斤)的货量、总票数均呈现双位数增长,推动了增值服务和派送服务收入的增加,公司通过优化货重结构提升盈利能力已产生成效,上半年又推动“3300王牌产品”升级。
还有安能物流的加盟制模式(网点超3.8万家)与下沉市场覆盖(99.6%县城渗透率)具备独特价值;这一庞大的网络覆盖成为其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之一,可能也是资方愿意组团拿下的底气。
因为收购财团里有淡马锡的身影,属跨境投资交易,未来淡马锡或可通过安能,连接其在亚洲其他市场的物流资源,实现协同效应。许多人猜测,安能私有化后,会先啃下跨境这块硬骨头。
还有,新资本团队是否会调整安能加盟制这一核心战略?而加大直营化改造?都将决定安能能否在退市后的“隐身期”实现突破。安能这个快运龙头的命运,已转交至资本手中,在新赛道上的重新出发。能否在资本的加持下延续辉煌,抑或沦为行业整合浪潮中的一枚棋子?藏在未来的战略抉择里。
人们猜测,参考大钲资本操盘的瑞幸咖啡——从退市到逆袭,靠的是精细化运营和爆品策略。安能很可能复制这条路径:首先,在亏损营运区做减法,砍分拨合并线路调整路由等,将资源聚焦华东、华南高利润营运区;其次,用3.8万家一二级网点的数据做用户画像,推出更多的物流金融产品。
更有人大胆猜想,淡马锡手握东南亚资源,安能或许能借力打通中国-东盟物流通道,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隐形物流霸主;也许,未来三年,安能会悄然并购其他全国性快运网络或某区域巨头,一统快运加盟江湖,或者突然推出“跨境快运包机”、甚至杀入冷链领域抢顺丰生意。
而德邦选择了成为产业巨头-京东的一部分,与巨头共成长。截止目前,京东物流持股比例已高达79%,德邦股份的未来已不仅是业务竞争,更是京东物流生态战略的关键一。既然是自己人,那一定会迎来整合,提升整体效率。
从一开始,“整合”无疑是此次京东入主德邦股份的关键词,从业务层面,,德邦股份所擅长的零担快运也有望成为补足“京东物流一体化供应链”能力的重要一环。
除了收购德邦之外,京东在快运上还有“攻城略地”,2020年8月,为了抢夺中高端客户,京东以30亿元收购“跨越速运”,并由此获取了620条航空货运航线。
德邦归于京东之后,调整了管理层,并且实行极致的聚焦战略,票均重量从2022年的93.4公斤下降到了2025年H1的75.3公斤,净利润实现了从亏损2个亿到净利润8.3亿。
然而业内人士指出,毛利率也是在持续下降的,从2022年的10.19%,持续下滑到2025年H1的5.33%,这一阶段的净利润几乎全部依靠砍期间费用,尤其是管理成本来实现。
出于整合目的,京东对德邦股份的业务进行洗牌,所擅长的快运业务板块与此前收购的跨越速运进行整合,以推动自身各业务板块的更有效协同,解决潜在的同业竞争问题。
京东物流在帮助德邦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找到其精准定位与战略调整,截至2023年,德邦已全面接管京东物流快运业务的83个转运中心,网络融合工作即将进入第二阶段:资源整合,包括场地整合、路由规划、车辆/分拣设备投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