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件行业分析——配套件呼唤春天

2007-09-30 10:17
轻配件”造成的。

  魏宝珍:在传动件(驱动桥、变速箱)方面,其技术水平相当于国际上世纪80~90年代水平,部分甚至是上世纪70年代国际水平;国内传动件可以满足目前行业绝大多数中、低端产品和一部分高端产品的需求,高端产品、大吨位产品的传动件目前仍主要依赖进口或合资企业产品,尤其是变速箱产品。

  陈雪锋:我就工程机械空调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目前工程车辆空调配套的厂家较多,但大部分都属于作坊式制造,简单的设计和加工,没有系统的实验手段和专业的检测设备,产品的可靠性很难保障,破坏了整个工程车辆空调配套行业的形象。总的来说,专业厂家少,企业的能力状况参差不齐。

  我们在2006年底做过市场测算,不完全统计国内工程车辆空调的配套总额在5亿元人民币,比起其他的配套件市场的总量较小,主要是除挖掘机外其他主机产品(空调为选装产品)都选装空调,而非标配。06年我们统计全国主机厂家的空调配置率平均不到30%。而5亿人民币的配套总额,国内配套商的配套总额占50%,另外50%的配套额被进口空调产品占有,国内的主机厂家主要配套装载机、起重机、压路机、平地机等产品,此类产品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挖掘机配套空调有80%是进口的,国内工程车辆空调仅占20%,一方面是主机厂对国内空调配套企业的信任度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内配套企业的技术能力原因。工程车辆空调产品的市场特点主要由其配套的主机产品决定的,主机厂家的产品品种多,批量小,直接决定了工程车辆空调产品小批量,多品种;与汽车空调产品相比较单个产品很难形成批量和规模。国际、国内大的空调或汽车空调厂家很难介入该市场,即使介入该市场也很难发挥其专业的特长和优势。

  彭敏智:市场竞争应该是合作的竞争,而不应该是互相残杀的竞争,在配套件领域也一样。在产品开发上,同行应携手并进,分工合作,取长补短,相互交流、以自已的优势,分别开拓各自不同的领域,不求做全,只求做精、做优,在此基础上,形成全行业的大而全,形成我国工程机械配套件的生产体系、配套体系。

  王亨雷:除了发动机和液压系统外,目前中国工程机械配套件水平与国外差距不是很大,技术与管理进步迅速,在配套质量和配套数量上能够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现在融资渠道多,资金一般不会成为发展的瓶颈。

  记者:提高配套件水平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姚广山:我个人认为配套件企业要更加重视其产品品质的控制能力。比如液压元件,这事关液压件的品质与成本,要关注体系建设,要达到做一千个产品与做一个产品,在品质上一样。这就一定要注重产品的检验与性能实验,包括主泵,多路阀,回转马达及行走马达等,可以在主机厂做实验,关键是自己也要有一套测试方法和手段,可以建立一个共同的液压件测试平台,自己先要过自己这一关,不能让市场或我们的客户在使用中检验我们的产品,这会犯错误的。

  我的朋友在2000年购买了一台某品牌的20t二手挖掘机,制造时间是1990年,也就是说接近使用了十年,主要的液压件都没有更换过,而且性能很好,这就是品质与耐久性!我们要向国外同行学习这种品质。当然可能不会一步达到,但是我们要一步一步努力达到,我想我们的液压件至少要保证5000小时无故障。中国的市场是开放的,我们的主机和液压件的市场也是世界范围的,所以我们都要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主机厂已经开始走向世界,相信国产液压件也会制造出优质产品,在竞争中崛起。

  茅永林 :从液压元件上看,国产配套件企业最缺少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搞好液压件,急不得,一但选择了这个行业,就得准备做一辈子的“黄牛”。另外,技术方面缺少理论指导以及自己相应的试验数据。在生产体系方面,大家讲得很多了,在这里我就不多讲。

  庞天成:中国工程机械配套件要提高水平并非难事,认真做好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相结合,引进消化与创新提高相结合,工艺改进与设备改进相结合,军工企业与民营企业相结合,主机企业与配套企业相结合就可以突破瓶颈。上世纪80年代初期,工程机械主机进行了大量的引进技术,促进了工程机械配套件技术与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挖掘机90年代又有了大量的外资与合资企业进入中国, 加速了中国工程机械配套件的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21世纪将是工程机械配套件上品质求发展的大好时机,如果说过去是“谁做对了谁就赢,那么未来将是谁做精品谁才会赢”。

  阎季常 :首先要解决观念上的问题,那就是要着实地提高工艺水平:

  (1)做到专业。所谓专业,就是首先在设备上下功夫,比如设备投入,这是基础;比如开发产品的资金投入,这是进一步的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快新产品开发力度的最好、最快的解决方案;

  (2)与主机厂的联合开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一个深入合作、共同开发的良好平台,才能快速提高产品开发进度。

  葛志伟:作为配套件生产厂商应该先做细一样产品,逐渐积累,积极获取国外先进企业的经验,而不要一上来就把面铺得太广,摊得太大,没有实力和条件都做好。

  国外卡特、小松、日立等老牌厂商,在发展中,核心部件都是自己先研发的,具备对于核心部件的控制、指导能力,后来为了提高产能、降低成本,才走外协的道路,寻找有能力生产类似部件的厂家进行生产,或成立公司OEM进行配套。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专业生产厂商有更大的生产量,有相关产品的生产经验,更利于产品进一步开发和降低成本。所以,对主机厂我有一点建议,核心部件的控制与改善能力是决定主机厂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主机厂要逐渐形成核心部件的研发中心,或形成国际合作,建立稳定的配套体系,或控股、参股配套件制造厂商,共同研发,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主机产品不断改善,立于不败之地。

  王庆祝 :一是工艺技术研究,静下心来在围绕先进工艺的研究上下功夫,并以提高制造技术为手段,加大投入,引进适合的工艺装备,专业化生产,并建立试验中心。

  二是细节管理,液压元件企业重点围绕影响“跑、冒、滴、漏”的因素进行细节管理,主要与主机厂配合,研究影响配套件可靠性的问题所在,反复试验攻关。

  另外引进国外先进公司的成熟技术进行技术合作。

  王亨雷:中国工程机械配套件产业发展没有灵丹妙药,只有根据具体的配套件的特点从材料、加工工艺、质量控制上一个元件、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