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工程机械市场、尤其是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快速增长,中国工程机械主机企业的老总们忽然发现:不知从哪一天起,工程机械的关键配套件已经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供应商的销售代表也由主机企业的“服务员”变成了企业的“救世主”;
Bauma2007展会上,“拜访配套企业,争夺配套资源”已成为到场的中国工程机械主机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主要任务;
一位挖掘机企业的老总感叹地说:2006年液压件和发动机供应不及时,至少让公司损失了200多台的订单......
毋庸置疑,特种钢材、发动机、液压系统及元器件、传动件等关键原材料和配套件的供应已成为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瓶颈。
2004年,国内某挖掘机企业老总在谈到中国挖掘机配套件供货周期等问题时认为“只要我们的销量做大了,配套件供应商就得主动找上门来给我们配套”。按传统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但前提是你有多家合适的供应商可选择。随着这家企业的挖掘机的产量越做越大,遇到的液压件供应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眼看着大好的市场机会无法把握,这位老总才感叹“原来现实情况不是这样的”。
产品供不应求的时候,国外配套件供应商首先要确保其老客户、重点客户和本国客户,这是可以理解和自然的事情,事实也是如此。
加拿大庞马迪航宇集团做大飞机受阻的案例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应当有所启发。21世纪初,排名世界第三的民用飞机制造商——加拿大的庞巴迪航宇集团决定开发C系列客机,进入空间巨大的150座级客机市场,而这正是波音与空客垄断的市场范围。面对庞巴迪发起的挑战,空客和波音两大巨头联手:谁给庞巴迪提供发动机,就别想在空客和波音的新型号上找到位置。迫于空客和波音的影响和压力,三大发动机制造商通用、罗罗和普惠公司谁也不敢为庞马迪提供动力系统。庞马迪最终只能搁置大飞机发展计划。
这一案例凸显了关键配套件的决定性力量。
目前,中国已称得上是工程机械大国,但远不是工程机械强国。
如何才能成为工程机械强国呢?首先,要有相当的产业规模和盈利水平。2006年中国工程机械主要企业的销售收入总额达到1620亿元,销售数量超过30万台(含叉车),产业规模不可谓不大,但盈利水平远不够高。其二,要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一批世界级的品牌。这方面的差距本文不予赘述。其三,要有一个基本完整的制造体系。这方面我国的差距越来越明显了。由于前些年行业直至国家都存在重主机、轻配套,重成果、轻基础的问题,造成行业发展的不平衡,即主机的质量和数量提高很快,而配套件进步很慢,尤其是关键零部件的配套更是进展缓慢。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工程机械产业链缺失了第一个链节,或说第一个链节十分脆弱。中国要成为工程机械的强国,必须尽快补强产业链中这脆弱的一环。对一个企业而言,配套件的国际化采购也许没问题;但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关键配套件不能自给(哪怕是部分自给),就失去了发展的主动权,如同把绞索留给了别人。发展自己的关键配套件产业,对及时、经济地保障主机供应,尤其是保障国家的产业安全十分必要。
事实上,美国、日本、德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体系就十分完备。国际工程机械的几个巨头:卡特彼勒、小松、迪尔、沃尔沃、日立、利渤海尔等公司均生产关键配套件,而卡特彼勒、小松、利渤海尔等公司更是生产几乎全部关键配套件。
随着力士乐、ZF、罗特埃德、亚实履带、美弛、康明斯等国外品牌在中国的投资得到丰厚的回报,配套件领域的跨国集团也将加快到中国投资、扩资的步伐。如世界著名的耐磨件供应商ESCO公司已在徐州建立独资企业——爱斯科(徐州)耐磨件有限公司,目前包括为卡特彼勒配套的斗齿也在此工厂生产,并将成为爱斯科全球供应基地之一。据悉,世界著名桥箱供应商——意大利的卡拉罗公司将于今年10月17日举行青岛工厂产品下线典礼,这对中国工程机械土方机械主机企业无疑是一个喜讯,因为他们又多了一个可选择的高品质的本地供应商。但同时也意味着中国配套件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进一步加剧了。
关键配套件属于基础性行业,投资大、周期长、收效慢。而且一次性投入大的特点使得一般民营企业望而却步,有实力的国有企业又由于机制等原因未能在关键件取得实质性突破。随着工程机械主机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企业尤其是体制相对灵活,对市场反应较快的民营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无论是从资金的积累还是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为他们制造高品质高规格的关键件提供了基础。例如,杭齿的变速器、陕西航天动力的板金冲焊型变矩器、浙江临海铸造型变矩器、浙江天成座椅、浙江银轮冷却器、浙江浙东斗齿、江苏江阴金属连接管、江苏济南的径向补偿式齿轮泵、马鞍山方圆回转支承、徐州巴特的挖斗、山推欧亚陀的四轮、山推彩桥的驾驶室、济宁精益滚针轴承、贵州力源的柱塞泵和马达、山西榆次的液压泵阀以及铁岭的乾升牌密封件、山推石化的润滑油等等这些企业和产品已经成为知名品牌。笔者在参观完江苏瑞隆电液控制科技有限公司后感慨最深的就是:民营企业对于配套件的发展更有耐心、更加执着了。据介绍,江苏瑞隆公司投入1300万美元,6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及120多名技术工人从2005年开始在没有产品销售的情况下,从事液压元件的研发与试验。暂且先不论其研发成果如何,就这种持之以恒,不急功近利的精神正是以前配套件行业所欠缺的。另外,配套件企业的资金实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使得有能力进一步投入研发更高质量的产品。比如无锡恒立一期投入7000万元购置新设备,建立新工厂,二期还将有7000万元的投入。这说明民营企业在实力上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是做好配套件的基础,只有高投入才可能有高质量产品产出。
国内工程机械配套件企业在资金、技术、研发实力等方面与国际巨头差距巨大(行业规模见表1)。比如博世力士乐2006年销售总额超过49亿欧元,康明斯2006年的销售总额达到了114亿美元。国内配套件企业与之相比,实在太渺小了。
要提高配套件整体水平,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认识差距,才能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本刊近期邀请了包括国内外的主机厂家、配套件厂家的领导及行业众多专家等就工程机械配套件存在的问题、联合攻关、主机厂与配套件厂家的合作及配套件的前景等进行了讨论交流,其中许多观点剖析透彻,引人深思,希望对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为深入探讨工程机械配套件产业的发展,以及如何应对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本刊对十几家主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