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转率:2018 年,制造业周转率增速趋缓,全年在零以上区间运行,稳中有降,周转率总体延续平稳增长态势, 接近高位。2019 年以来,制造业周转率增速经历快速下探,由正转负,周转率开始回落。截至 2019 年 11 月, 制造业周转率累计增速-1.8%,周转率连续 10 个月累计同比下滑。
截至 2019 年 11 月,大部分制造业周转率增速趋缓。其中,纺织业、家具、造纸及纸、汽车、计算机、通信和其他 电子设备以及仪器仪表行业周转率增速于 2019 年创出自 2014 年中以来新低。
2、汽车、3C 仍为工业机器人主要下游,2020 均趋势向好
根据 MIR Databank 的统计,2018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货量排名前几的下游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汽车行业、3C、金属 加工、化工橡胶与塑料、食品饮料等行业。
汽车行业:传统汽车边际改善,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
汽车行业在2018年超过工业机器人总出货量的30%,仍为工业机器人下游的第一大应用行业。受全球贸易紧张局势、 宏观经济下行以及居民资金流向楼市等多重因素影响影响,2019 年我国乘用车销售市场总体表现欠佳,整体车市仍 在下跌,新能源车的高速增长也戛然而止,在经历了补贴退坡之后速度明显放缓。销售市场的不乐观影响汽车产量 在 2019 年来呈现持续下跌的趋势。
2018 年 7 月份开始,汽车销量开始出现单月下滑,单月下滑的趋势一直持续至今。但是从 2019 年 6 月份开始,下 滑的幅度开始收窄。2019 年 12 月份,全国汽车销量下降幅度已经收窄至 0.12%,汽车产量的增速已经转正至 8.09%。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预测,预计 2020 年我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 1%。所以预计明年汽车行业产销量有望边 际改善。
2020-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复合增速有望达到 29%。2019 年 12 月 3 日,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35 年) 》(征求意见稿),上调 2025 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目标,提出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将明 显提高,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将达到 25%左 右。假设 2025 年汽车销量达到 3000 万辆,且新能源车占比 25%,则新能源车销量对应 750 万辆。考虑 18 年新能源 车销量 125 万辆,则 18-25 年 CAGR 有望超过 29%。
由于汽车销量下滑,行业的盈利能力降低,下游整车厂和汽车零部件厂商都放缓了固定资产投资。从今年 3 月份开 始,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出现断崖式的下滑,至 2019 年 12 月,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 计同比增速是-1.5%,已有触底迹象。随着传统汽车销量边际好转,新能源汽车在国家政策驱动下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行业的盈利能力逐步恢复,整车及零部件厂商投资意愿有望增强,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有望继续保持增 长。
3C 行业:5G 换机潮叠加苹果创新大年,3C 制造业投资加速
2019 年被称为“5G 元年”,从 5G 网络到 5G 手机的更新换代都有体现。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8 月份和 9 月份 5G 手机出货量分别为 21.9 万部和 49.7 万部,至 10 月份国内 5G 手机出货量就达到了 249.4 万部,环比增长 401.81%。高通公司近日则表示,预计全球智能手机制造商将在2021 年销售4.5 亿部 5G 手机,至少是 2020年的两倍,并在 2022 年再销售 7.5 亿部。可见随着 5G 手机新机型的不断增多,5G 手机出货量也随之大幅度增长。因此在 5G 手机换机 潮的带动下,3C 电子产业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有望快速增长。
该需求在 2019 年已经有所体现。受益于 5G 渗透率的逐步提升,从 2019 年 3 月份开始,计算机、通信以及其他电 子设备等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回暖,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速已 提升至 16.8%。2020 年 5G 建设将进一步加速,相应的设备需求量将显著增加,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固定 资产投资有望进一步提升。
二、千亿级市场蓄势待发,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一)中国是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市场规模约 300-400 亿
根据 IFR 公布的工业机器人销量数据,2018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 15.4 万台,同比增加 10.66%,同比略微减少 1.37%,销售额 54.2 亿美元(378 亿人民币)。近几年来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的第一大市场,贡献了超过 30%的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而国内市场销量增长迅速,从 2001 年的 700 台,到 2018 年的 15.4 万台,年均复合增 长率达 37.3%。
(二)千亿级市场将起,未来 3 年 CAGR 达 22%
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根据 IFR 公布的数据,2018 年工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 制造业员工拥有的机器人数量)最高的是国家是新加坡,达到 831 台/万人,其次是韩国,达到 774 台/万人,德国、 日本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工业机器人密度也均在 200 台/万人以上。而中国是 140 台/万人,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对标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中国制造 2025》国家 战略的稳步实施,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将逐步加快,机器人密度将大幅增加,假设达到日本的水平,则我国工 业机器人是一个千亿级别的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