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工业机器人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冬尽春始,蓄势待发

2020-02-12 14:57

微信图片_20200212145614.jpg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加速推动“机器人换人”的趋势。中国过去几十年保持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口红利。由于人口数量巨大带来劳动力成本较为低廉,因此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但随着中国逐渐 迈入老龄化,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快速消失,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

  从劳动力人口结构上来看,我国 15-64 岁适龄劳动力人口占比自 2009 年以来逐年下降,2018 年为 71.2%,较 2017 年下降了 0.62%。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指出我国在自 2020 年后十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年均减少 790 万人,未来降 幅将继续增加。从制造业人力成本角度来看,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不断提高,截至 2018 年,制造业员工平 均年薪达到了 72088 元,同比增长 11.85%,人工成本不断攀升。劳动力人口的快速下降与人工成本的大幅上升对制 造企业的生存产生严重威胁,倒逼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微信图片_20200212145621.jpg

  根据 IFR 的数据,2014 年和 2018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分别为 22.9 万台和 4.22 万台,对应的销售额分别为 107 和 165 亿美元, 由此可以计算出工业机器人平均售价由 2014 年的 4.7 万美元/台下降到了 2018 年的 3.9 万美元/台, 下降幅度为 16.2%。在平均售价不断降低的同时,机器人的使用性能却在不断上升。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机器换人具 备极大的吸引力。

  通过该测算可以看到,未来 2020-2022 三年间,国内工业机器人将拥有 1086 亿元的市场空间,CAGR 为 22%。

  

(三)复盘日本,国内机器人行业将更快时间进入稳定增长期

  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主要历经以下 4 个阶段:

  初步积累期(1967—1970 年):

  1967 年,川崎重工业公司从世界第一家机器人企业美国 Unimation 公司中引入了机器人及其相关技术,并由此建立 了生产车间,次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川崎工业机器人。20 世纪 60 年代末,日本经济年增长率高达 11%,主要依靠 制造业拉动,从业人数也不断增多。

  起步发展期(1970—1980 年)

  短暂的初步发展期过后,日本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期。据业内统计机构发布的数据表明,1970 年日 本的工业机器人年产量约为 1350 台,而 10 年之后的 1980 年这一数字增长至 19843 台,年均增长率高达 30%以上。

  爆发增长期(1980—1990 年)

  进入 80 年代后,日本人口增速放缓,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期的日本劳动力严重不足,制造业从业人数也趋于下降,而 且劳动力成本也显著提升。这时,日本政府通过推出一系列的政策来引导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而企业则进一步加大 在工业机器人方面的研发投入,工业机器人开始在日本各个领域普及。在这个过程中,工业机器人的大量应用有效 解决了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劳动生产率及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机器人的普及使日本 保持了制造业总产值的持续增长。

  从 1980 年开始 1982 年的日本机器人年产量已经增长至 24782 台,高级机器人保有量约占世界总量的 56%,而美国 当时的高级机器人数量仅为日本的五分之一。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日本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机器人王国”,机器人 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了 10 万台以上。

  成熟稳定期(1990 年至今)

  1990 年后的日本,工业机器人行业开始进入稳定增长期。此时机器人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日本国内的工业机 器人市场趋于饱和,在政府的引导下,日本机器生产商开始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到了 2012 年,日本国内市场的机器 人销售额仅占全年总销售额的 30%,大量的日本工业机器人开始远销海外,其中亚洲地区成为日本工业机器人最大 的海外市场。

微信图片_20200212145722.jpg

微信图片_20200212145730.jpg

  中国机器人产业自 2000 年起步以来,经历了如下起步、高速发展、回落调整阶段,仅用 13 年和 16 年便实现超车, 分别于 2013 年和 2016 年成为全球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和保有量第一:

  2000-2009 年,产业起步。中国汽车产业制造水平相对落后,3C 电子开始承接第三次全球产能转移(从日、韩、 中国台湾地区到中国大陆),自动化程度较低。外资机器人巨头普遍 2000 年前后进入中国大陆,工业机器人年 销售数千台,基本都是外资品牌,主要用于汽车行业。国内企业以做外资的系统集成和代理商为主,极少数企业如 沈阳新松有自研机器人本体。

  2010-2017 年,高速发展。各地政策补贴密集出台,价格下降,汽车 3C 电子产业自动化市场爆发增长,产业经历几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速 52%。

  2018 至今,产业调整。直接面向市场的补贴大幅减少,叠加汽车、3C 电子固定资产投资放缓,需求低迷,产业 回落调整,市场正在加速触底。

  回顾日本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历程,20 世纪 80 年代劳动力资源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需求结构的调整及政府 政策的积极引导,使日本的机器人产业经历了长达 20 年之久的黄金发展时期,这些背景与 2010 年国内机器人产业 面对的人口红利拐点、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持续上升有相似之处。又经历过 7 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工业机 器人行业进入了产业调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仅用了 17 年的时间,就走过了日本 23 年的历程。在本次产业触底 之后,在下游需求增长的刺激下,也会快速步入成熟稳定的阶段,保持平稳的增长。

  

三、国内产业链逐步完善,进口替代有望加速

  

(一)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可拆解为零部件、本体、系统集成三个环节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和下游集成应用三部分。上游是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 器、传感器、 末端执行器等零部件的生产厂商, 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中游 是本体生产商,负责工业机器人本体的组装和集成,即机座和执行机构,包括手臂、腕部等,部分机器人本体还包 括行走结构;下游是集成应用商,负责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途对工业机器人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集成和软件二 次开发。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