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追求比率(效率)最大化,业务追求总量最大化。其实二者的追求都不算错,但要分企业发展阶段,阶段不同其着重点则不同,创业之初,发展之始,当然追求总量最大化,到了发展成熟期,步入存量市场时,追求的是精耕细作,当然要追求效率最大化,这可能也是目前企业选CFO为CEO的原因所在。经营分析是把脉企业发展的重要分析,当然,经营分析绝不是单纯的财务分析,但是以财务分析为基础,进行业务数据分析,客户价值分析,透过数据挖掘背后的业务原因,指出问题,找出对策,落实责任。企业常讲战略,战略是什么?说的普通一点,就是计划,计划需要预算与核算来修正、来考核,简单地说:计划是方向,预算是量化,核算是校验,三者互相促进,其中财务在其中占重要内容,财务出身的CEO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天然优势。今天的经济社会状态瞬息万变,稍不留神就可能错过一个时代,作为企业的领军人物的CEO,必须以更敏捷的姿态面对市场竞争,讲求权变思维,在动态中寻求最优解,让决策链路变短,让响应变快,让组织变敏捷。日本企业管理大师稻盛和夫为此推出了阿米巴模式,其核心是用财务手段,把企业的核算规模变小、变得可控,然后强调收益成本核算的方法,按照财务原则来统领和管理公司,具有财务经历的人,懂得会计管理的人自然具有优势。不可否认,家大业大的互联网大厂们,经历了黄金时代的高速增长,普遍存在“为了给CEO汇报而汇报”的工作态度,用漂亮的数字讲故事,也就是美国通用企业常说的官僚主义,只有财务出身的CEO,才能察觉数字背后的真实,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管理。当然,如何从一名会计走向CEO的舞台,完成这种看似不可逾越鸿沟一样的身份转变的呢?需要具备成长思维,向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看齐,在真正的场景当中,不断挑战自我,拥抱变化,基于商业规律的基础知识积累、逻辑训练和直觉培养,需要在每个阶段都要去调整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打磨综合实力,有旺盛的进取心和强烈的内驱力。没有理想是不行的,但过于理想化也是不切实际的。作为CEO的财务人,肯定是一个具有高附加值的财务人,从财务中来,到业务中去;比如阿里的张勇,虽然财务出身,在业务环节,也成就非凡,众所周知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创立者就是张勇,这一凝聚和调动全球商业力量的标杆现象级商业盛事,超越美国“黑色星期五”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购物狂欢节,迄今难有后来者超越。
财务人出身的CEO不仅要有“真我”——财务的秉性和感悟,而且还要“忘我”——融入到企业的业务发展的方方面面去;不仅要会算账,更要会决策;不仅要有财务的秉性,还要有战略定力;不仅要有浪漫的情怀,更要自加压力,深刻融入所在企业强烈文化和价值观中,经受挑战和考验,做一份事业,留一个作品。中国CFO的职能多维度发展必将成为大势所趋,随着CFO在职能上的拓宽和提升,使得这个岗位上的高管更容易走向台前,挑起公司的大梁。未来,CFO成长为CEO的职业路径也越来越清晰,CFO向CEO“进化”将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的全新命题。近年,每当高考报志愿时,常听到不少“会计即将饱和”的传言。我想,所谓的饱和,说的是普通会计,而管理会计,还是一大片蓝海,财报税技能过关的会计还是各大企业都争抢的、炙手可热的人才。企业家精神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后天培养的,是激发出来的,也是工作经历造就的,对行业的洞察,视野格局,业务的创新机制等等,这都需要以缜密的财力背景为基础。电商的目的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为了这一目标,就要坚定和义无反顾地去调动整个组织的资源去实践。在这个实践中,需要一个领头雁,怎么选领头雁,是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阿里巴巴是中国最重要的公司之一,张勇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商业领导人之一。人们问,是张勇的时代还是时代的张勇,二者在互相成就。我们相信,今天这个时代,将涌现出一大批以张勇为代表的财务出身的杰出商业领袖和企业掌门人,确保企业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得以传承和发展。结语: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社会、文化和商业都在经历巨大的冲击和更新迭代,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企业掌门人,包括委于重任的CEO。
追溯过往,我们需要用市场的方式激发企业家精神;瞻望未来,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具备更全面能力的企业掌舵人。财务出身的CEO在战略格局上,更敏锐;在关键性变革上,更谨慎。很多上市公司、跨国集团,反复在内外物色继任者,培养理想的接班人和中坚力量,不妨将财务出身的人列入重点考察对象名单,这可能是阿里和京东两大电商集团的成功经验的分享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