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地说,如何盘活物流企业的沉没成本,物流企业的资产、单据、货物等实物是否能提高在银行的信用征信?如果物流企业的数据非常齐全,可以明确看出公司的经营状况、发展趋势、盈利预期等,凭借这些有效数据自然可以轻松获取金融机构的融资。
因此,物流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为破解物流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重要契机,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可以实现物流行业的信息共享、风险评估和融资审批的自动化,提高融资的效率和准确性。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平台对企业进行全方位透明考察,消除金融机构对于企业还贷能力的顾虑,为物流行业融资奠定基础。例如,网络货运平台通过信息化技术应用和信用体系搭建,可以有效解决金融机构无法解决的运输业务真实性核验难题,设计定制化的物流金融服务,对其进行线上授信,及时解决物流企业的融资问题。
同时,物流行业借外资开放的东风,吸引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物流科技创新,根据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需求,针对性地申请多元化金融服务。
开放背景下,物流企业融资需要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包括外汇风险、市场风险等,以应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谨慎评估和准备,以更好地把握金融开放所带来的机遇。需要仔细阅读贷款条款,了解贷款的利率、还款方式等,以便更好地掌握贷款的情况,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2024年,将是外资银行贷款元年,解决或缓和物流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国际资本的参与可以通过降低风险溢价而降低融资成本。需要更加注意的一点是,金融开发可能缓解物流实体企业投资的融资约束,但物流企业的投资需要理性,不能盲目铺摊子。
结语:物流企业要从过去的激进模式,调整到理性冷静模式,放弃规模迷信,烧钱换规模,不计成本的“价格战”的打法下,企业难发展。
曾经,资本驱动、模式驱动的环境里,规模增长意味着成长潜力,相当长一段时间陷入“增收不增利”“规模不经济”的恶性循环。不错,规模是门槛,是竞争壁垒,然而达到规模门槛后,需要更强调成本、利润、资产、网络、客户结构等维度上的成功,将规模效应沉淀为成本、时效、服务、利润等能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