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纪要

2008-12-08 14:52
软技能以及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培训;培训和技能拓展训练往往是服务提供商发展综合服务产品的驱动因素。在随后举行的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专题分论坛上,中铁快运有限公司尚尔斌经理作了《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的启示与思考》的演讲,德利得物流恽绵总监作了《现代物流专业毕业生的人才成长之路与岗位》的演讲;北京物资学院作了《构建创新培养机制--- 打造国际化实战型物流人才》的演讲。论坛认为,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所以有必要针对不同的需求对物流人才做出划分;造成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和个人求职情况背离的原因,主要有,多元市场竞争环境下人才供需的矛盾,物流市场供求双方期望值不对称等;高校需要构建创新培养机制—打造国际化实战型物流人才。

  (八)现代物流创新服务

  朱道立院长提出,根据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现代物流服务有很多创新。第一方面是基于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和智能决策的物流创新技术。这里面有五个重点,一是生产性服务和产品服务中的智能决策系统。二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可视化、可跟踪服务系统。三是在线货运交易平台。四是以 SaaS 为基础的网上物流管理服务。五是智能监控和维修服务系统。第二方面是适应复杂经济变化环境的物流创新技术。这里面也有三个重点。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物流通道。二是引领物流供应商。三是解决当前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金融物流解决方案。

  (九)国际货运基础设施的规划

  根本敏则教授认为,随着自由贸易协定和经济伙伴协定的日益深化,管理、协调亚洲各国的供应链非常重要。目前,亚洲国家货运基础设施的规划实施和跨国公司物流需求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亚洲国家大力发展国际海港和空港枢纽,而对国际公路和铁路网络的相对兴趣较低。因为每个国家自己都能够去建设港口和机场,而如果要去规划国际公路和铁路网的话,就必须和周边国家进行协调。而在另外一方面,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需要在所在区域对物流系统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对生产和物流设施的重新配置,优化其物流和生产业务,这是区域管理和各国管理之间的差距,供应拉动和需求拉动之间的需求差距。最后他认为,要解决问题必须要向经济薄弱的国家解释他们的收益,同时建立保养和修复费用分担的标准。另外,要以协调统一和标准化的原则考虑其他体系的建设。

  (十)东北亚物流合作中的物流发展和需求

  秦炯仁主席提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东北亚物流领域合作的需求日益明显。当一个国家制订国际物流和物流网络中心战略时,必须重视国际合作,因为我们面临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东北亚经济正在持续地增长,而区域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这带来了物流需求的快速增长。对中国来讲,市场规模和潜力的增长是最主要的因素。第二个是市场与物流连接的可达性,在这个方面日本的潜力非常突出。第三个是港口机场和多式联运的设施,在这方面日本也是有竞争力的。还有政治的稳定性等。他提出,总体来看,目前东北亚物流系统中,航运服务是世界级的,航空货运也是世界级的,港口发展非常活跃,铁路与内陆运输效率仍然较低,国际联运需要加强合作,商业物流需要培育,政府法规需要大大减少,国际合作和标准化面临迫切的需求。面对东北亚物流需求的增长,需要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与综合物流管理的合作。

  (十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业的影响

  何黎明会长在大会发言时指出,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业的影响,正在从外贸等相关行业向产业链上游传导,预计在明年的二、三季度开始在全行业显现。他同时指出,由于我们扩大内需等等措施,物流外包市场的增幅还有可能保持在20%左右。虽然金融危机来势凶猛,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两点:一是中国的经济目前还只是增长速度减缓,并不是衰退,这和美国的情况有本质的区别。第二,中国还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庞大的消费群体,以及大量有待开发的欠发达地区,这是一些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此外,物流市场激烈竞争的同时,也为行业的优胜劣汰和资源重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随后举行的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业影响有多大专题分论坛上,与会代表认为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企业的影响已经初显。针对危机产生的影响,经过会议讨论形成如下应对措施:一是加大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力度。二是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合作抱团“过冬”。三是物流企业密切关注国内外物流市场总量与流向。四是政府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物流企业度过难关。五是物流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内刺激内需的经济活动。六是物流企业要积极推进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水平。最后,论坛提出,为了规避金融危机给物流业带来的风险,可以通过运力调整、人力组合、整合客户资源、企业资源整合、国际贸易与刺激内需、内需与物流资源配置和政府干预等措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调整物流产业结构。

  (十二)物流产业安全与产业损害预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荆林波研究员在外资进入与我国物流产业安全分论坛上提出,要通过对物流行业重点产业运营量、经营成本、经营效益以及国内外物流行业与市场发展情况等重要指标变化的监测,分析其对国内物流行业产业的影响,发布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实质性损害威胁或阻碍产业发展的预警信息。论坛对产业安全如何界定、物流预警机制如何设计、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争论。论坛认为,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主要是从物流运营量、经营成本、经营效益以及对国内产业的影响等方面,通过预警模型和专家系统,对物流产业运行、物流市场发展变化、物流企业经营动态进行跟踪监测,并与国内外同类企业的运营情况、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判断可能存在的产业损害异常情况,并及时向行业和企业发布预警信息,为采取相关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十三)物流网络体系建设

  北京交通大学耿勇博士提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的研究是进行其他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可以用网络连通度、网络密度、网络可达性以及网络覆盖率等13项指标来衡量。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可用三个指标来衡量:一是协调度,二是协调发展度,三是协调发展趋势指数。最后,他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设计了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协调系数、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